1007期 第90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08-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陕南人物小传
新闻作者:文 / 李 虎 图 / 邵向东

    陕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文化兼容南北,从这里走出的文化人、艺术家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陕南特有的文化基因。
 
一代宗师方济众
    方济众,汉中勉县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堪称一代宗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扛起长安画派的大旗,组建陕西国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方济众没上过正规的美术学院,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从陕南老家到西安,拜赵望云为师,吃住在老师家,帮着老师照顾孩子,打扫卫生,研墨铺纸,如此数年,渐入艺术殿堂。
    方济众继承发扬长安画派的精髓,笔下描绘的多是前人从未表现的西北风光和寻常景物。比如陕北窑洞、渭滨秋思、秦巴深处等题材。其中,陕南题材作品尤为生动。有一幅《春风又绿汉江岸》,描绘几只燕子飞过金黄色油菜花地,手法新颖,诗意盎然。这两年,我经常走西汉高速,一到春天,路两边到处都是此景,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幅画的意境,原来方济众的艺术不是模仿前人,生搬硬套,而是来自故乡的深刻记忆和高度提炼。
    小时我们家墙上挂了幅方济众的画,二十多年了,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远景是重重叠叠的大山,似乎已是深秋,层林浸染,近景描绘一位少年远眺大山,身边有几只山羊,或低头、或回首、或远望,寥寥数笔,神态毕现。让人感到一阵山风吹过,就要抖落满山红叶。那山不正是大巴山吗?那位少年又是谁?他在想什么?他是否就是作者本身?画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一再玩味。
    方济众的艺术特色如此鲜明,所以深受重视,其作品也是拍卖会上的宠儿,一般都在一、二十万元以上。
 
汉阴三沈
    安康汉阴是个小城,从汉阴却走出沈家三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都是中国近现代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民国期间,三沈几乎同一时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一时传为佳话,沈尹默还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京城以三沈和二周最为有名,二周是周树人(鲁迅)和周作人兄弟。
    沈尹默还曾和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倡导新诗,开启新文化运动,影响极大。他还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被认为是近代以来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一生,被多种光环笼罩,却鲜有人知他来自汉阴。毛主席接见沈尹默时问道:“你的口音不像江浙人呀?”沈尹默回答:“我的青少年在陕南度过,是陕南口音。”
    原来,沈尹默的祖父是浙江人,清后期到陕南做官,就把家安置在汉阴,沈氏一门三代就成了汉阴人。沈家兄弟在汉阴出生、成长、完婚。直到20多岁才离开汉阴,迁居西安,后来东渡日本,誉满京华,可是那浓浓的陕南乡音从未改变。
    沈氏兄弟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书法,熟读唐诗宋词和古文。闲暇时候,兄弟姐妹常在一起连诗对句,做文字游戏,相互砥砺。每至春秋佳日,则登临汉阴的老城墙和文峰塔,饱览秀丽风光。有时他们也前往西安,拜师访友,沿途那险峻的子午道,雄伟的终南山,以及长安韦曲、杜曲一带的风物,到老还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梦里。
    童年印记影响人的一生,成年后的行为只是童年印记的深刻反映。沈家兄弟的卓越成就离不开陕南这片热土,他们在汉阴二十多年,深受陕南特有文化的熏陶,以至于他们一旦离开陕南,随即誉满天下。汉阴人民没有忘记,修建三沈纪念馆,传承这种文化。
 
屈氏姐妹
    去年,我们陪同著名学者莫伸考察十天高速期间,莫老师正计划拍一部有关紫阳民歌的影视作品《王二嫁嫂》,主创人员都是安康本地人。女主角姓屈,叫什么名儿我忘了,二十来岁,是小有名气的汉剧和紫阳民歌演员。明眸皓齿,相貌清秀,一看就是天生的角儿。尤其那双杏仁眼,顾盼生辉,摄人魂魄。
    谈到浓时,各位主创纷纷拿出绝活,当场演绎,什么口技呀、相声呀、汉剧呀、秦腔呀,精彩纷呈,让我对安康文化大开眼界。屈姑娘也举起酒杯,挨个对每位朋友唱祝酒歌,都是紫阳民歌,纯的原生态,别处没有。一曲清歌酒一杯,酒不醉人人自醉,听的我魂儿都没了。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屈姑娘站在我面前唱了一首民歌,叫《郎来了》,那眼神,那兰花指,那亭亭玉立的身姿,差点让我窒息,做这样一只“郎”简直太幸福了。歌声甜美如蜜,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停云裂帛,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回味无穷。
    那种柔情似水,热情火辣的表演方式,和北方民歌大相径庭。只有一江汉水、两岸青山、气候湿润的秦巴深处才能孕育这种艺术。关中人吼着秦腔,陕北人喊着信天游,而陕南人在烟雨蒙蒙的茶园,娓娓唱着情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位屈姑娘还有一姐姐,叫屈扬,是西安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房地产栏目的当家花旦。当年,屈扬还是一实习生,稚气未脱,没想到几年之后,小姑娘脱胎换骨,挑起大梁。姐妹俩是旬阳人,从小喝汉江水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志存高远,如今都小有成就,前途无量。更重要的是姐妹俩忙于事业,到现在还没结婚,待字闺中,令人欣喜若狂。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