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国年表》载,东周时期,秦厉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51年,“命左庶长城南郑”。汉中建城垣由此开始,至今已2450余年。由于建城历史悠久,且在两汉、三国、唐宋、明等朝代地位重要,汉中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众所公认,名城汉中的标志性建筑为古汉台,即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为王时的宫廷。“留此一坯土,犹为汉家基”。
北宋诗人张少愚的名句描绘了“汉中开汉业”(南宋词人辛弃疾词句)的历史风云,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大军推翻暴秦,刘邦在萧何的劝谏之下,来汉中屈就汉王之位,汉中太守田叔在古城东南地面“置名材,立宫室”,为刘邦建造行宫,即享有盛名的古汉台,也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
古汉台占地14万平方米,台垣耸立,高达8米,周砌坚石,气势宏伟,宛如城堡。台上从南至北,以次抬高,形成三处台地,构筑起南、中、北三个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落,充分体现出古代帝王宫廷,坐北朝南,开阔向阳,以次登高,“一览众山小”的王家气象。近年市博物馆在落架大修桂荫堂和望江楼时,曾发现绳纹陶片、汉代砖瓦等,而且人工夯土层面痕迹明显,证明古汉台确系秦末汉初时的建筑。东周时所筑的城垣之内也不可能有自然形成的如此庞大的高台,再是古汉台东南方向不过百余米的去处,便是西汉另一处遗址饮马池,据说为刘邦驻扎汉中时,供战马饮水之地,此池面积万余平方米,深达数丈,正好与古汉台面积相仿,可以推测为当时筑修汉台所开挖的取土之处,工成之后,形成大池,索性蓄水饮马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距古汉台一箭之地的西南方向,则另筑有南北二台,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也即大名鼎鼎的拜将坛。与古汉台、饮马池一齐被列为西汉三遗址,不仅见证了秦末汉初那段楚汉相争,风起云涌的历史,也成为今日凡去汉中旅游者争相参观凭吊之处。
古汉台自修成之后,便成为历代府署官员祭奠和游览的地方。两汉400年间不必细说,各代均有修葺记载,尤其宋代,由于穿越秦巴大山的古道畅通和汉江航运的发达,汉中成为沟通秦陇荆襄乃至中原到大西南的重要商埠。
汉中又是距北方游牧地区最近的茶叶产地,《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今日甘肃临洮,临近西夏、吐蕃与胡羌牧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又无法自产的茶叶,则用马匹来汉中交易,形成年易马3万余匹,茶叶数百万担的规模。其时汉中商幡招展,店铺林立,客商络绎,市井繁荣,跃居与成都、开封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南宋时,隔秦岭与金兵对垒,汉中成为抗金前线,重兵集结,风云际会,爱国诗人陆游便曾来此襄赞军务,日后写下300余首与汉中相关有诗词。古汉台上的重要建筑望江楼便系南宋时所建。
望江楼修筑在古汉台北面制高台上,占地200余平方米,五开间二层,高近18米,加上修在汉台上总高度达25米,相当于九层楼房的高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汉中城区街市民居,均为中国传统模式,土墙黛瓦,四合院落。街市也均为木板门面,最高两层木楼建筑,一片青灰屋脊,古汉台上的望江楼便成为整个城区的制高点。登上楼宇,启窗观望,市井街区,酒肆商埠,芸芸百家,尽入眼底,尤其城南,地域开阔,无高层民居遮挡,再是古代汉江水源充盈,一江大水,浩浩荡荡在绿野如玉带蜿蜒,帆樯如林,渔歌互答,如画美景尽可凭栏观赏,这也是望江楼由始称天汉楼,却约定俗成改为望江楼的由来。望江楼自落成起,便吸引了历代官吏文人前来游览,留下不少千古佳句,清乾隆朝陕西巡抚毕沅写下“云淡三山月色幽,敛藏烟雾照高楼”清初文豪王士正奉康熙旨去四川主持乡试,经汉中时登楼望江,诗兴大发,写下“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名句。汉中也出现民谣“望江楼,望江楼,秦地南来第一楼,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如画流。”
望江楼为木式结构,经历代风雨,剥蚀损毁,屡有修葺,最近一次落地大修是在1995年,在严格按照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保持望江楼原有的传统建筑,仍然雄踞于古汉台高端,巍然耸立,重檐抚顶,飞檐起翘,凌空欲飞,庄严雄伟,雍容大度。楼分三层,雕梁彩栋,所绘壁画皆以西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题材,比如“韩信拜将”、“张良进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徜徉其间,仿佛进入二千二百年前那些风云激荡的岁月,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声息,在增进历史信息与知识之中,也会为祖国有如此丰富厚重的历史深感自豪。
朋友,若来汉中,登高远眺,切莫错过这秦地南来第一楼!
作者简介: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王蓬文集》8卷,著作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