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略阳,朋友说他“代表二十万略阳人民欢迎我回乡过节,并对我身在外地却不忘对家乡的黑河乌鸡的大力推广表示衷心感谢!”我纳闷:什么时候推广乌鸡了?朋友说,看你车牌,数字前面的“UJ”用略阳话说不就是乌鸡嘛。
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略阳黑河乌鸡的仔鸡上市的季节,也就两三斤重,用青辣椒搭配上房前屋后花椒树上快要成熟的绿中裹着一半红的花椒炒,青椒的辣、花椒的麻组合清香味从鲜嫩的仔鸡肉中透出来,鲜美的滋味溢满唇齿之间。这是我只身在外最想念的一道菜。
略阳县有秦岭深山中的最古老地方乌鸡品种,全身皮乌、喙乌、腿乌、趾乌、舌乌、冠乌的六处乌黑是判定其品质的依据。药用兼食用、个头大,而且野性十足,白天到山上采野食,晚上睡觉也要攀上高枝。外地人去黑河坝乡一处农户家,看见老乡在2、3、4、5……地数数,问:“数什么呢?”老乡说:“数鸡哩!”外地人奇怪:“你这白天不数,晚上数,能看清吗?”老乡说:“白天它都跑到树林吃食去了,找不见的,晚上回来才能数一下子,看看鸡够不够。”原来,黑河乌鸡白天上山觅食时是在茂密的树林里活动,人很难靠近,每隔几天只能在晚上到鸡棚里或者房前屋后的树上数鸡,看自家鸡的数量少了没有。
我要趁次机会说几句老辈人可能不爱听的心里话:你们推崇的罐罐茶、菜豆腐节节、散面饭、金裹银,我们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喜欢!那些东西不仅味道奇特,而且制作工艺复杂,要想面对如今快节奏生活的我们传承,根本行不通。我从小时候到今天依然在怀疑:那些东西大人们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哄我们吃点粗粮才言不由衷的如此说?哪有时间追求精致生活,坐火炉旁熬那配上十几种作料的罐罐茶?哪有时间用浆水菜点了豆腐、再去手工擀玉米面掺上白面的节节……
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记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音,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依我看,略阳不仅兼有这些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略阳人更善于吸收和创新。这几年到处跑,吃过很多外地的馄饨,但是我一直就很奇怪略阳的鸡汤馄饨到底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压面机压出薄薄的馄饨皮,用竹签蘸下馅,边包边下锅,等包好所需的量,用勺子搅几下,点上两次水就熟了。舀在飘着榨菜丁、虾皮、紫菜、胡椒的鸡汤里,香味四溢。绝不是福建的泡泡馄饨,也不算是四川的抄手,和广东的云吞扯不上。也不知道这到底算哪里的吃法,但是很开胃、管饱。榨菜是重庆的,虾皮、紫菜是海里的,胡椒略阳也不产。这些廉价的外来东西就这么被调和了,鸡汤馄饨在我眼里,就是略阳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加工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略阳人是不会在客人来了满院子捉鸡,等你酒醒了鸡依然在闲庭信步。深山里的住户家里来了客人,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拿出来,想着客人路途遥远,无论是不是饭点,都要烧火做饭,而自己下顿吃什么先不管,山里人自然有山里人的厚道和豪爽。
若要体验山高到“略见阳光”,品味粗粮细作的美味,感受山里人那份豪爽,目睹汉隶享誉书法金石学界的《阁颂》、拜谒“古道明珠”灵岩寺……现在,你非得亲自去趟略阳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