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期 第90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08-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清扬婉兮 汉调二黄
新闻作者:文 / 郭东升

    清朝乾隆年间,京城的舞台异常热闹,各地戏曲声腔在此争奇斗艳,先后上演了多次打擂,史上称之为花雅之争。其中秦腔的进京演出,在梨园界如同引发了一场地震。
    乾隆四十四年,颇富传奇色彩的川籍秦腔艺人魏长生“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使当时的剧坛霸主,被朝廷封为雅部正声的昆曲、京腔(弋阳腔传播到北京的产物,非近代以来的京剧)顿时失色,昆曲、京腔“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魏氏当年演唱的秦腔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竟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后世的戏曲艺人、学者。
    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在解放后,曾专程赴陕考察调研,他根据骡马市梨园庙两块石碑的记载,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在1780年前西安流行的秦腔并非今日的秦腔(梆子系统),而是汉调二黄。他写到:“西北的戏剧主要是秦腔。提起秦腔,不由使人联想起魏长生。魏长生所演的秦腔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曾见过,但从《燕兰小谱》一类的书上看来,可以断定其唱法是很低柔的。现在的秦腔唱起来却很粗豪,似乎不是当年魏长生所演的一类。”
    京剧因其主要曲调为西皮和二黄,一般也被叫做皮黄、京二黄,在魏长生之后,徽班、汉调艺人进京,他们与先前争胜于京城的昆曲、京腔、秦腔相融合,终于催生出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与京剧相同,流行于陕南等地的汉调二黄,其主要音乐曲调也是西皮和二黄,为区别起见,一般叫做土二黄、陕二黄。梅兰芳大师的编剧齐如山先生多次提到:“盛行全国的京剧,并非京中故有产物,亦非常人所云出自安徽(徽班)、湖北(汉调),其真正来路系起自陕西的土二黄。”
    据我省二黄老艺人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兴办梨园,演歌舞戏曲,坐部弟子中有黄幡绰者善演唱“黄管体调”,此调流传民间,遂有二黄之称。据统计,清乾隆四十年前后,西安一地有二黄戏班达36个之多。关中地区“人多以眉户是曲子,非大戏,不甚重视,徽调又不大懂,梆子秦腔又粗糙,一时多好听看汉调二黄”。嘉庆、道光以来,汉中、安康还出现了专业的二黄科班,培养出了数百名艺人。辛亥革命爆发后,时任陕西督军的张凤翔将军,在西安创办了二黄鸣盛学社,有师生300余人,是当时西安最大的戏剧科班。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享誉三秦大地的二黄戏已日渐式微,建国以后,逐步退据陕南一隅。目前,仅有安康汉调二黄剧院一家专业性演出团体。
    汉调二黄到底是怎么个味儿呢?从前听我祖父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汉中城里经常有三个剧种唱对台,直吼的是秦腔,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齐呐喊的是川戏(大概是川剧中的高腔比较独特),而本地人最爱的还是温和中正的汉调二黄。大概因为陕南这块地方,非但自然气候风土物产与关中陕北大为迥异,就连语言文化上也更接近川鄂些。明末曾有一次人口大迁徙――“湖广填四川”,从四川越大巴山往北,或从湖北缘汉水溯流而上都可到达汉中安康一带,自然四川填满后,部分移民就到了陕南,所以至今陕南地区的方言、文化习俗更接近川、鄂,那么诞生汉调二黄这种以西南官话为主的戏曲也自在情理当中了。
                                                              (作者供职于省交通集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