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期 第90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08-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小场子,八仙桌上的舞台
新闻作者:文 / 月 恒

    安康小场子所在地恒口镇(旧名衡口),位于汉滨区中西部,月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源自秦岭腹地的恒河由北向南至此汇入月河,恒口因此而得名,宋代设镇,恒口镇距汉滨区政府24.5公里。恒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早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就已创修千工堰,引恒月河水灌田千亩,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是汉滨区稻谷、小麦、油料的主要产地。境内交通便捷,阳安铁路横贯东西,316国道与恒紫、恒叶省道在镇中交汇,东西南北皆为通途。月河在历史上有小舟往来于汉阴的涧池与安康汉江之间,恒口是其主要码头,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废弃。
    恒口居民主要由明清以来的移民组成,尤其是清乾隆中期两湖移民大量涌入,促成了恒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恒口会馆庙会文化繁盛,建于此时的会馆庙宇有十五座之多,且其中九个都建有乐楼,会馆、庵观、寺院活动四季不断,民俗、节庆活动需求巨大,于是在“打围鼓”的基础上跳了起来,舞了起来,唱起了故事,演起了人物,扮妆上了八仙桌,形成了今日独特的安康小场子。
    安康小场子一经形成,到清嘉庆年间已趋成熟,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据调查,当时恒口、五里一带各种演出班社近30个,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其后因屡遭天灾兵祸,城乡百业凋敝,安康小场子也随之衰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是安康小场子空前兴盛的年代,艺人们在政治经济上彻底翻了身,党和政府派出文艺工作者帮助艺人们进行加工整理并搬上了舞台。
    安康小场子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以抒情叙事见长。年节、喜庆或庙会娱人娱神都能见到它。在不到一平方米的方桌上,一丑一旦和着轻柔欢快的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或倾吐儿女恋情或演绎故事传说。说、唱、逗、捧、蹦、跺、颤、扭,无不起落有致,绘形绘色。值得提及的是元宵灯节安康小场子演出时的情景,在村镇场坝或农家小院,八仙桌周围四盏明亮的大纱灯挂在四竿翠竹顶端,由人高高举起,稍尖还留着青翠的竹叶,既能照明又是装饰。其夕,月光如水竹影婆娑,轻歌曼舞灯火通明,此情此景常使观众如痴如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