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道路运输行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并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形市场。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拥有营业性客运车辆65624辆、货运车辆213992辆,等级客运站773个,等级货运站21个。135744家客货运经营业户、14661家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业户,从业人员587567名。伴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燃油税”改革后运政管理机构职能转变的实际要求,加强运政执法工作,依法监管市场使其稳定有序发展就愈发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困难与问题
法规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或严重滞后,对现有法规宣传不足。现有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手段仍不完善,容易导致执法理念不清和执法不力。立法机构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下被动推动道路运输法制建设,“依法治运”理念难以落实。部分地区运政执法制度不完善或严重滞后,不注重规范化管理,执法文书使用和档案管理较为混乱,以罚代管现象长期存在,执法效率差,处罚决定随意性大。
执法体制不顺、执法管理和执法监督不到位。运输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迟迟没有纳入公务员序列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人事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分离,省、市、县(区)运政执法机构之间政令不畅,各自为阵,整体执法效果极差。突出表现在上下业务脱节,工作交流少,人员来往少,层级间的执法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迟迟没有开展,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协查处理经常处于盲目和被动,严重制约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各项管理职能的发挥。
运政执法队伍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就全省而言,运政执法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主动钻研学习业务的风气还没有形成。工作主动性较差,创新工作能力不足,业务开展和管理能力也相对较低。队伍老龄化情况有所显现,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然存在空白。特别是一些地方长期忽视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执法水平、服务意识亟待提升。各级政府对运管执法队伍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实施粗放型管理,运政执法队伍建设总体相对滞后。
运政执法综合环境差,取证、处罚难。群众维权意识淡薄,对“黑车”等道路运输违法违规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理解、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执法纠纷频繁发生,相关投诉强烈,新闻媒体频繁报道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行业和政府的形象。
市场退出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的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大量经营到期的下线车辆流入市场重新运营,相关企业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对现有市场造成冲击。
思路与目标
加强运政执法工作的思路是:按照“规划、引导、规范、提升”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运政执法工作向前发展。
运政执法工作的目标是:营造运政执法的良好环境,打造省、市、县区三级管理机构框架下、执法规范、信息互通,高效服务型的运政执法队伍。
对策与措施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运政执法工作的领导。领导者管理理念的改变,是改进运政执法工作的关键。作为运输管理机构的领导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将依法行政、民主决策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去,落实运政执法工作的各项支持措施。
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运政执法规范化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现有法律法规、工作规范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行政执法工作规定,开展营运与非营运认定与处罚讨论等。积极向交通主管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争取政府和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完善法规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执法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方面,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执法工作整体工作水平,要建立信息抄告和重大案件处理抄告制度、跨区域协作执法工作方案等。为规范运政执法行为,严肃执法纪律,还要建立和落实执法业务监督检查工作制度、行政处罚错案追究制度。
突出抓好运政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积极研究制定运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执法人员培训教育计划以及运政执法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标准。做好执法人员准入把关,落实执法资格性培训和执法证件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执法监督活动经费、稽查车辆费用补助政策,推进运政执法标志服装的样式统一工作等等。
强化两个责任,密切协作机制,提高运政执法工作实际效果。加强以源头监管为重点的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和运输企业主体责任,建立行业管理内部业务的协作机制和一个长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一是突出抓好源头监管,重点加强客运站等旅客集散地周边违规经营行为整治的常态化管理。在重点站场可建立驻站稽查队伍,并组织站(场)、参营企业参与协查,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于“黑车、黑团伙”的违法营运行为,可与治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打击,建立联合治理工作机制,共同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二是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一违多查”的综合治理措施,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违规经营车辆的所属运输企业采取限制性处理,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告诫谈话、扣减车辆所属企业诚信考核分值、限制企业新增许可业务和项目扶持、驾驶员等从业人员记入“黑名单”等多项处罚措施,并在今后企业申请项目许可、年检和年度考核工作中予以核查处理。对异地企业所属车辆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要尽快建立客运车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异地抄告制度,强化教育和处罚措施。三是加强企业和管理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重视和发挥企业自身管理以及驻站运管队伍的作用,特别是密切与治安、交警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切实提高运政执法工作成效。
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开创运政执法工作新局面。一是树立为市场和为基层服务的工作理念,通过调研、听证、行政复议、上门服务、政策制度公示宣传、办事程序公开等措施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走访群众和客户,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认真处理好群众和旅客投诉举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突出服务意识。二是广泛宣传,加强与媒体的协调沟通能力,培养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沟通能力,让公众及时了解事实和执法状况,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指定专人定期向社会公布运政执法工作情况,及时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运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协助运政执法工作,促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工作开展。三是鼓励创新,结合省局信息化二期工程的建设,大力开展网络信息化执法,推广网上行政许可审批,健全行政处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探索电子监控和同步录音、录像取证在执法工作中的应用,做好基层执法工作保障。
(作者系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