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期 第91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09-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故乡的月亮 一生的梦
新闻作者:朴 实
     我心目中的故乡,是耀州区石柱乡石柱村,那里有我的梦。
     上世纪七十年代,九名知青五男四女,大家来自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城市。最大的19岁,最小的17岁,在爱做梦的年龄被一辆卡车拉到了陌生的石柱塬上。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要“大有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认人、认门、认阶级”,在满脸皱纹、表情呆滞的贫协主席带领下,我们知道了哪家是地主富农,哪家是贫下中农;哪些人不能接触,哪些人要打成一片。
    当一抹淡淡的红云从西山坠落,夜幕初上,星斗伴着一轮明月,把所有的光辉洒在麦场上。劳作一天,看守麦场的知青疲惫不堪,索然寡味,故事讲没了,笑话说完了,大家就横七竖八地躺在麦垛上数着星星,对月凝思,想着心事――此刻,多数人是在想家。我们曾面对知青组门前新栽的9棵杨树发过誓:要炼一颗红心,磨一手老茧,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这才来了几天呀!
    插队的第一个八月十五是在村里过的。收工后,大家去供销社买回了糕点“天鹅蛋”、桔子罐头和二斤散白酒。晚上在厨房摆了张桌子,二斤白酒平分九份于黑瓷碗中,每人一份,边吃边喝。酒喝完了,人也高了。有人提出再买酒,可供销社早已关门了。怎么办?知青小丁年龄最小,脑子最活,他提出用酒精兑凉水喝,“好!”大家异口同声。酒精是做“5406”菌肥用的,在校办工厂我们学过菌肥的生产,在广阔天地派上了用场。一斤酒精兑一瓢水,嗯,味道不错,喝!几个小时过去了,女知青里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唱歌。哭泣的被扶进了宿舍;唱歌的在男生杀鸡般的二胡声中边歌边舞。夜半歌声终于惊动了老支书。身板佝偻、披着夹袄的老支书严厉的批评了知青们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然后将大家撵回宿舍。看着月光下老支书蹒跚离去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年迈的父亲,不由得泪眼婆娑。
    老支书不识字,但记性很好,村上的大喇叭是他学习的唯一工具。那年广播反复播放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他听了几遍就记了个大半。他来到知青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这首词,并按照他的理解给我们进行辅导。他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要一句一句理解。比如头一句,水调了方向,割了头,还要重上井冈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伟大领袖的无产阶级气魄……话音未落,全组哄堂大笑,几个女生笑出了眼泪,一个男生笑得岔了气,但看着老支书茫然继而严肃的面容,大家又很快止住了笑声。
     在和贫下中农结合的日子里,老支书既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刚下乡时,村上有人提出知青只能算半劳,每天拿六分工,我是组长当然拒绝接受,要求同工同酬。生产队长想出了个办法:让知青扛粮食桩子,谁能从麦场扛到仓库,并倒进粮仓就拿十分工。于是,我第一个扛起了比我体重重一倍的麦桩,踉踉跄跄地晃到了仓库。看着高高的粮仓,我心里发怵,双腿打颤,但在知青们鼓励的目光下,我还是鼓起了勇气,踏着木板做的梯子,一步一步向高高的粮仓攀登,终于到仓顶了,胜利就在此刻!可谁料,我身子一歪,连人带粮食一起载到了粮仓里,下面传来一片笑声和唏嘘声。我满脸煞白,浑身冒着虚汗,摇摇晃晃的走了下来,心想:这下完了,只能拿半劳工分了。老支书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这里,他用衣袖替我擦了把汗说:我看知青都应该拿全劳工分。话音未落,全场竟鼓起了掌声。看着身边的老支书和淳朴善良的社员们,我的泪水合着汗水一起流了下来。
    那个年代,我们做过无数个梦,许多梦竟然在这里能开始付诸实施。
    我曾想过当个农业科学家,于是和大家共同研制了“5406”菌肥,试验结果小麦单产可提高百分之二十;利用远缘杂交方法,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把粉碎机拆开,夹上刀片就成了铡草机,一天可铡麦草一万多斤,顶两个农民干一年,农民祖祖辈辈用的铡刀从此成了摆设。
    我还想当个文艺工作者,拿着二胡、笛子、竹板加入了公社文艺宣传队,走遍了石柱的沟沟峁峁,给贫瘠的山村带去了欢乐和笑声。
    我还想过当一名医生,买来了人体模型和银针,下雨或农闲时就找赤脚医生学扎针,先在自己身上扎,然后就给农民扎,反正扎针不花钱也出不了事。
    在村里,我们除了虚心向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外,还学会了许多农谚,比如“云向东火彤彤,云向南水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晒干麦。”这样的气象谚语。一次生产队在场上晒麦子,我看见天上的云向西飘去,天空越来越黑,就告诉生产队长要下雨了。队长立即组织社员行动,麦子刚聚起,就大雨滂沱……在场房里,队长表扬了我,还发给我一支手卷的旱烟,并叮嘱说:这烟硬,慢慢吃。回到知青组,我点燃了队长奖励的旱烟,吸了不到一半,就感到头昏眼花,恶心想吐,几分钟后就开始上吐下泻,最后倒在了厕所里不省人事,这是我第一次过烟瘾。
    年底分红,我领到了105元现金,平均一天3毛钱。我用这钱办的第一件事是给父亲买了一条“恒大”牌香烟。数着一年的辛苦钱,我明白中国还很穷,中国农村更穷,中国农民穷到了家。
    劳动中,男女知青在一起,力量是男生的骄傲,他们抢着干力气活;女生则把笑脸和温情送给男生。有时候通过一杯水、一件洗好的衣服,把故事装在男生心里,大家通过劳动既收获了劳动果实,又收获了真诚的友谊。无私的人格个性,无隙的人际关系,那的确是至情、至纯、至真、至爱的生活。九名知青,工作后有四名结成了伴侣,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年的知青生活,使我永远忘不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忘不了像父亲般慈祥、淳朴而憨厚的老支书,忘不了能写会算的老会计,忘不了手到病除的老中医,忘不了年年给我们写春联的姚老师、石老师,忘不了经常给我洗衣服的小艾姐,当然也忘不了同甘共苦,团结一心,最终得到省政府表彰的知青组的全体成员们……
    工作后,我当过普通工人,普通警察,在多个部门工作过,村上的农民朋友时常来看我,我也常常回村里看看。他们没有因为我的失意而嫌弃过我,也没有因为我的得意而讨好过我,他们永远用石柱方言称呼我的名字。我和妻子结婚时曾有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许嫌弃我的农民朋友。妻子是城里长大的,很爱干净,但她很理解我,农民朋友到家里,她一定是热情相迎,烟茶相待,不用换拖鞋。以至于我的农民朋友也成了她的朋友,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她都比我早知道。
    又是一年中秋到,我又想起了故乡的月亮和那里发生的故事。如今我的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吃上了自来水,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多数人家盖起了平板房或楼房,青年男女一多半在外地打工,每年把大把的钞票寄回家中。
    故乡的面貌变了,但故乡的月亮依旧,思乡的情怀依旧。(作者就职于铜川市交通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