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期 第91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0-09-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遥远的中秋
新闻作者:燕耿强
    星期天带着儿子去逛超市,刚进门就被眼前各色各样的月饼吸引了眼球。抬头环顾,头顶月饼宣传画也在肆意地飘摇着。我不觉失语道:“噢,该过中秋了!”屁股后的儿子紧随一句:“醒醒啦,糊涂虫,两周前超市就有月饼买了!”
    站在香甜欲滴的月饼台前,看着儿子像老师教训学生一样的眼神,旁边的顾客报以轻快的笑声,我的耳根却顿时有些发烧,拍拍儿子“那就给你买几块吧!”“不要,太难吃了!”儿子有些厌恶地脱口而出,眼神里也看不出对月饼有丝毫的欲望。这却深深地刺疼了我的神经……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中秋节老家都有“万(音)月亮”的习俗。直到现在,我也说不出“万”字究竟是哪个,抑或是“愿月亮”?只知道每年中秋月圆星稀之时,家家户户把精心准备好的“吃货”用盘子端出来,供奉在院子中间,等待月亮来自家院子里“吃”,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然,那时孩子们关心的不是月亮来不来,更不是人们的祈愿能不能实现,而是月亮啥时候吃过之后我们就能饱餐一顿了。那对我们充斥着不可抗拒的诱惑!
    说是饱餐,也就是解解馋打打牙祭而已。现在想想,那些“吃货”可怜得近乎寒酸。记得那时每到中秋,家境好一点的买上几个柿子、梨、苹果,烙一些“月饼”,其实就是自家烙的烧饼。家里有人在外当干部的再买一点饼干,那就算是最富裕、殷实、奢侈的了。普通人家除了“月饼”再有一两样水果算是不错了。家境不好,也就只有“月饼”了。
    那时,每到中秋节那天,家境好的人家早晨或者中午就烙好了烧饼等着晚上用。而我们家,母亲是绝对不会早早烙烧饼,总是在两三点吃过中午饭,舀一小碗白面和好发酵,等到晚上下地回来后才开始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烙烧饼,以防止我们姐弟几个偷吃光了,到晚上月亮升起来时没了“月饼”。正是有这份诱惑,中秋那天下午,我们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里很不安分,早早盼着放学,盼着母亲早早下地回来烙烧饼。回到家里,母亲烙烧饼时,我就和姐姐妹妹跟在母亲屁股后面,穿梭在锅台和案板之间,等待母亲能给一块白面烧饼吃。往日最不愿意干的拉风箱烧火的事这时却都抢着干。有时候我们等不及了就动手在锅里帮母亲翻烧饼,常常不等烧饼烙熟,烧饼边已被我们捏塌了、撕烂了。母亲心疼而又无奈地看着我们贪婪的眼神,也就只好把第一个烙好的“月饼”给我们姐弟几个分享,而母亲是舍不得吃一口的。
    现在回想起这些,有时不觉好笑,可眼眶总是酸涩的。那时,和我们家一样,有好多人家根本吃不饱,人们大多吃的是包谷糁子、包谷面发糕、高粱面络等,更别奢望有白蒸馍白面条了。为了那些少得可怜的白面,从六月份麦子下来母亲就省吃俭用,积攒多半年,等着过年时吃。平时只有过节或者来客时招待客人,仅此装饰门面而已。我们自然也能跟着客人混上一顿或者一碗,可母亲一口也吃不上。尽管母亲常常抠得很紧,但却屡屡让母亲为我们没啥吃而伤神……我们又怎能不为中秋节吃一两块“月饼”而疯狂呢?!
    不知不觉间,我已过而立又将直奔不惑之年,年年的中秋节咋过似乎已不十分讲究,水果常常有,月饼单位发,可留给孩子们的却是生活极大丰富之后月饼“太难吃了”的抱怨,从未留下丝毫的惊喜、希冀和企盼。然而,如今回忆起我们童年时那遥远的中秋,却依旧是那样清晰而又真实,酸涩而又甜美,贫瘠而又丰满,它遥寄着我们童年的奢望和憧憬……
 (作者系咸阳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