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记者再次走进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发现大部分路线已经贯通,行驶在初具雏形的高速路上,自由徜徉于青山绿水间,不再受施工便道颠簸之苦,那是去安川最大的享受。
今年6月,记者去安川采访时,米溪梁隧道正纠缠于水患,涌水发生时,每小时200多方涌水量将隧道淹成水帘洞。2008年11月份1号斜井那次大涌水,每小时达到350多方,十几分钟洞内的水就涨到6、7米高,那次动用了5台水泵为隧道排水。今年7・18洪灾,米溪梁隧道2号斜井口的施工用房都被冲走了,拌和站也被泥石流埋了,砂石料被冲走了2000方。7月26日,在暴雨山洪的诱发下,米溪梁隧道左线掌子面塌方,发生了开挖以来最大一次涌泥,涌出掌子面70多米,达3000多方,施工单位不得不在隧道里修筑一个2.5米高的堤坝拦住喷涌的泥浆,并派专人看守着。8月16日、28日又出现两次大涌泥,冲出60米,涌泥量达1500多方。涌水、涌泥,是米溪梁隧道掘进的最大障碍,然而,最大的施工难题还不是涌水、涌泥,而是破碎的围岩。
米溪梁有5座山头,隧道刚好坐落于7个断层带上,围岩为极易塌方的炭质板岩,节理十分发育,在雨量丰富的今夏,这座隧道受到雨水的影响非常大。隧道由两家施工单位双向掘进,出口方向施工的中交一公局五公司,在掘进之初就遇到了洞口581米的六级围岩,就是最差的那种等级,它们呈现出很松软的土石堆积体形态,遇水就成泥状。另外还有335米的五级围岩,2240米的四级围岩。埋深浅到70米高,且长达170米。如此破碎的地质使人怀疑它是一座滑坡堆积体中的浅埋隧道。如果非要在这个破碎堆积体中打一条隧道,那么就必需再造围岩,在松软的山体中形成一个硬壳,以便隧道从中穿越。
再造围岩是隧道界对付破碎岩体的常规办法,然而在米溪梁再造围岩却非常不容易,50毫米直径双层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不管用,108毫米直径大管棚超前预注双液浆也不管用。前两次方案实施均告失败,这是谁也没有遇过的隧道,接连不断的涌泥,使隧道开挖面根本无法形成,常规“治水”的经验行不通。安川管理处隧道工程师张勇说,参与过28座隧道的施工,也没见过这么难对付的隧道。来自长安大学、陕西公路勘察设计院、中交一公局、中南市政院、中交一公院、核工业地质局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大多也没有见过这样的隧道。管理处先后组织了3次专家论证会。7月28日的专家会,确定方案是清掉泥浆,在围岩中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然而,这种适用于往常涌水大塌方的方案却并没有成功,8月份又出现两次大涌泥。8月20日管理处召开的专家会把解决思路锁定在专业队伍上,决心确保成功,工期不拖,会上引进了一个中隧集团的专业注浆队伍和一家地质探测公司,确定了帷幕注浆的方案。副厅长胡保存深入隧道查看,厅外资办指挥前移到米溪梁隧道,管理处成立专门小组,每天盯在现场,中交一公局副总工、五公司总工、副总经理督战小组进驻工地指导施工。
主要的办法,一是止水,二是注浆。注浆的材料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和水玻璃配制成的双液浆,为开挖时稳定掌子面,注浆完成后掌子面还加装玻璃纤维锚杆,这些材料都比较昂贵,相当于给围岩“加筋”。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形成开挖轮廓线向外扩展5米的加固圈,再取芯,查看再造围岩的强度是否达标。围岩强度达标后,按照正台阶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掘进,支立钢拱架,再进行超前小导管、径向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等工序的施工。这些使隧道掘进程序变得很复杂,掘进的速度也非常缓慢。
安川高速全线沿汉江和任河布设,地下水系丰富,地上降雨量大,地质破碎。全线桥隧相连,23座隧道占了线路的33%,米溪梁隧道并非唯一的难点,难以攻克的隧道比比皆是。比如,宋家梁隧道,只有900多米,被称为“最难打的短隧道”,围岩为粉状千枚岩,同样是泥浆不停外涌,左右洞山体向两侧滑移,洞前又向汉江滑移,在三面山体的滑移作用下标高不断下沉,打隧道的同时还必须打抗滑桩固定山体,处理了外面再处理内部。火神梁隧道进口处两侧山体滑移,这座火神梁很可能不是山峰而是一个古代滑坡的堆积体。凤凰山隧道的千枚岩花了一个多月才治理好。药树梁隧道同样是一个破碎堆积体,一到下雨山体就沉陷。而全线涌水量最大的是毛坝1号隧道,32次大型涌水,最大日涌水量2.64万方,是设计涌水量的17倍……困难都被建设者一一攻破,米溪梁隧道,这个最后的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传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