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期 第94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1-1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十一五”道路运输行业亮点纷呈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张智勇
    “十一五”是我省道路运输发展承前启后、历尽艰辛、困中求进的关键阶段,全省道路运输系统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服务”为宗旨,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为目标,围绕“大运输、大物流”发展战略和“明确思路、科学定位、完善规划、坚持创新、强化监管、提高水平”工作方针,紧跟公路建设步伐,凝聚合力,真抓实干,有效推动了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亮点一:发挥比较优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公路里程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已成为服务范围最广、运输组织最灵活、运输产品最多样、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基础性服务产业,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2010年全省共完成客运量8.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84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7亿吨,货物周转量1196亿吨公里,客、货运输量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151%和130%,“十一五”我省客、货运量平均每年以20%和18%的速度递增,道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省综合运输总量的92.9%和78.9%。随着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车辆档次不断提高,道路客、货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货运平均运距由“十五”的63公里延伸至128公里,通达广度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全行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万个,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亮点二:优化运输结构,行业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强力推进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先后对西汉、西宝、西康、西铜等4000余条班线实行经营改造,近1.5万辆客车和所有高速客运班线均实现公司化经营,打造出了西汉、西宝等多条精品示范线路,全省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比率达81%,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
    大力发展通村客运,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召开全省发展通村客运现场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通村客运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新投放和更新车辆每车补助2万元的惠民政策。培育推广“三农快客”典型,合理选定9家通村客运车型生产企业。鼓励企业“车头向下”,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向农民群众提供了村到村、门到门式的便捷服务。目前全省新投放通村客车3342辆,开通通村客运班线2944条,乡镇班车通达率实现100%,行政村通达率达88%。
    加快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通过深入调研制定《陕西省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指导意见》,积极培育以大荔县农村物流为试点的典型,着力构建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汽车维修行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严把维修市场准入关,强化二级维护,维修企业向连锁化、品牌化推进。
    节能减排成效初显,组织开展全省10万名营运驾驶员节能竞赛活动,全面实施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西汉线节能减排管理模式被部评为全国示范项目。驾培行业以“集约发展,提升服务,搞好评估,加强监管”为总体思路,联合公安开展驾校评估,组织运输经理人培训,在全国率先研发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系统,驾驶员培训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通过结构调整,全省客、货运输企业由“十五”末的7738户和15万户优化调整为目前的835户和13.3万户,维修驾培企业也整合为目前的1.1万户和321户,道路运输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道路运输业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亮点三:强化运政执法,运输市场监管能力增强。
    规范运政执法程序,先后制定运政稽查工作管理办法、行政处罚裁量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执法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查处能力。加强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和奖惩追究机制,杜绝徇私舞弊、充当“保护伞”等现象,切实提升执法监管“软实力”。狠抓市场整治,按照集中整顿和日常监管并举的原则,紧密联合公安、物价等部门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利剑一号”、“搜狐行动”等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13次,连续对西宝、西铜、西渭、西安市南门至韦曲等高速和热点客运线路秩序进行了综合治理,共出动执法人员6.4万人次,检查车辆4.5万辆,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7万起、非法营运车辆7942辆,班线运输组织、运营秩序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扎实推进道路运输源头治超工作,树立系统治超一盘棋观念,对源头派驻和巡查监管企业进行重新核定,组建相对独立的源头治超专职队伍,建立政府主导综合治理机制和路面源头联动机制,扎实有效开展“春雷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全省源头超限超载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扭转了源头治超的被动局面。
 
    亮点四:夯实基础责任,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增强。
    落实管理职责,夯实安全监管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和“黑名单”公告等制度,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档案。督促客运站场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等制度,二级以上客运站场全部配备行包检测仪和站内监控系统,加强“三品”查堵,把好源头监管。先后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等行动16次,排查运输企业5669次,查出安全隐患4109项,整改率达98%。五年来全省发生道路运输事故起数与死亡受伤人数较“十五”时期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扎实做好道路运输应急处置保障工作,在春运、“十一”黄金周等重要时段,全系统提早部署,坚守一线,全力做好运输组织工作,未发生旅客滞留现象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处置突发应急事件20余起,在全国率先组建应急保障车队,圆满完成奥运、世博会、亚运等重大活动通勤保障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处置抗震救灾、除雪保畅、防甲防疫等突发事件,充分体现了全省道路运输行业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正确处理道路运输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处置群体上访事件,赢得了广大合法经营者的一致赞誉。
 
    亮点五: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增强。
    统筹规划站点建设,确立西咸、宝鸡等5个国家公路枢纽并完成初步规划,结合实际调整提升站场建设补助标准,健全完善统计报送机制,实时掌握站场建设情况。做好站场项目储备,加快条件成熟项目的前期进度,反复深入实地督导检查,确保站场高质量按期竣工。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客运站场31个、货运站场5个,农村五级站和招呼站分别建成634和8124个,以枢纽站为龙头,以一、二级站场为骨干,以农村站点为基础,衔接高效,换乘方便的道路运输站点网络基本形成。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厅运管局与交通运输部的专网连接,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运行良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建成后服务范围将覆盖11个市区和87个县区,初步实现我省信息化建设从数据化逐步向智能化转变,满足行业管理、公众查询等全方位需求。推广GPS技术应用,实现省、市级监控中心和企业管理中心的三级并网,为2.7万辆营运车辆安装GPS终端,实时监控车辆运行动态,有效提升了车辆安全保障系数和运营效益效率。五年来全省科技投入达3000余万元,为道路运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