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期 第94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1-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道路通了,民心顺
新闻作者:0
    近五年来,三秦大地的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切身感受到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学生、是农民、是小商户、是司机、是村支书……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路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寄托。“十一五”交通发展,说到底惠及的是人民群众,百姓的满意是对交通工作最好的肯定。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中学学生孟艳萍:

    “通向希望的阳光道”
    我家住柳林镇麻庄村,以前上学需步行约6里山路,走得快,得20分钟,走得慢,就得半个小时,每天往返两趟,一年四季,雨雪冰霜,天天如此,不仅浪费时间,更消耗精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一般。但现在大不一样了,村里通了水泥路,还有专门的公交车,从家到我就读的学校坐车不到8分钟,再也不用担心匆忙赶路了,而且有充沛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我的梦想是能考上陕西交通大学,我们学校往前走几步就是高速入口,坐大巴车到西安也就3个多小时的路程,我相信,那将是我通向希望的阳光大道。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果农刘万福:

    “咱老百姓的致富路”
    提起交通发展,我这心里就暖烘烘的。前些年路难走,水果成熟了,都得我一个人赶上架子车,一筐一筐地拉到集市上去卖,起早贪黑,一天也只能打一个来回。像桃、杏之类的水果往往因熟过了顾不上摘或摘下来运不出去而烂掉了。现在有了通村水泥路,每年水果一成熟,就有专门的货车到家门口装箱运往各地,再也不用担心水果放坏了,我的收入也明显提高了。这通村水泥路,真是咱老百姓的致富路。
 
    延安市白坪蔬菜批发市场老板杨贵平:

    “生意蒸蒸日上”
    近几年交通发展的速度真是让人难以想像,全国各地都陆续建成高速公路、通村道路,人民群众想到哪就到哪,快捷方便。就拿我们做蔬菜生意的来说吧,以前到西安拉趟菜,来回最少也得个两、三天,如遇到雨雪天气,路上堵车,就得耗上四、五天,不但人遭罪,菜也因在路上耽搁得太久而不新鲜,摆在摊上无人问津。现在好了,从延安到西安当天就能打个来回,菜的新鲜度自然没得说,人人都抢着要,生意也蒸蒸日上。 
 
    延安市第三中学教师李凯:

    “加深亲人沟通的纽带”
    我的父母亲人都在河北,几年前回家探亲是下了汽车上火车,回趟家光路上就得折腾两、三天。我是教师,只有周末才能休两天假,所以除寒、暑假,平时要回家不现实,家人都埋怨我工作的地方远,不常回家看看,自己也真是有苦说不出。现在不用担心了,坐汽车到西安再换乘火车,总共不到10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我常隔一个月就回家走走,父母高兴了,自己心里也舒坦。这高效发达的通行网络,缩短了我与家人的距离,加强了亲人之间的联系,成为加深我们沟通的纽带。
 
                                                         (西延分公司贺慧采集)
 
    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个体户小会:

    “日子更红火  生活更甜美”
    我们村儿原本很偏,出村的大路也就一条。这几年先是修了环山旅游路,后又是修了西柞高速,我家这院房子正好就在高速公路太乙宫收费站出入口处,门前整天车水马龙。看到这一商机,觉得整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便试着做起了洗车的生意。谁知这生意一开张就火了,特别是一到夏天,洗车的人特多,根本就顾不过来,还雇了人家两个人来干,人气是越来越旺。时常有人来问有没有烟酒副食卖,2008年我和娃他爸一合计,又在自己家里开起了这小会商店和旅馆。经过这两三年的经营,家里经济也宽裕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就在去年上半年花了十来万又在自家前院添了一院儿新房。前两天我和娃他爸商量了一下,等过完年打算给家里买辆小车,也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说起如今日子能过到今天这一步,还真多亏了政府新修的这两条路。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货运司机王敏:

    “交通更便捷  出行更安全”
    我干长途货运七八年了,经常跑陕南安康、汉中,以前走国道跑一圈下来最少得三天。尤其是一到冬天下了雪,要翻越秦岭梁,山高路陡,坡大弯急,一不留神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难走的要死。一旦遇上堵车,一堵就好几天,前不着村,后不搭店,受冻挨饿是常有的事儿。每次出车都让家人提心吊胆,媳妇儿好几次哭着流泪不让再跑货运了,那段日子真是拿命换钱。自从这几年修通了西康高速和西汉高速,路再也不难走了,而且每跑一段都会有服务区,方便停车休息,随时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上个月安康到汉中的高速也通车了,现在一天就能绕西安、汉中、安康三地跑一圈,省了力、省了油、省了车,让家人也省了心!而且呀,现在一天跑下来赚的顶以前好几天,咱的腰包儿也变得越来越鼓啦! 
                                                           (西镇分公司宫越涛采集)
 
    蓝田县焦岱镇老虎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民:

    “支书越当越有滋味了”
    老虎沟村地处白鹿塬与秦岭山麓交汇之处,是蓝田公路交通的死角,全村有253户1080口人。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公路,也没有一辆机动车,就连自行车也没几辆,群众出行主要是顺老虎沟河的河堤行走,一发大水,河堤冲毁,人们就在毁坏的河堤和农田坎上“探”路行走。2006年,关中环线穿越1公里的将军岭隧道后沿老虎沟河设线,全村人民欢欣鼓舞,积极配合,全力支持。2008年6月这条路贯通了。公路通、百业兴,通车至今,先前居住在山坡、土塬上的住户纷纷搬到公路两侧安家,建起了三个洗车加水点、办了一个驾校、一个砖瓦厂,还有虎林农场。种植业、养殖业快速发展,核桃树栽植面积已达500余亩,花椒树栽植达300余亩,栗子树栽植20亩,今年又新办了万只土鸡的养鸡场。在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又新修水泥路3.3公里,将村路与关环连为一体。短短的几年时间,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全村现有电动车、摩托车200多辆,小车、农用车、自卸车、货车等30多辆。大车全国各地跑,农用车拉砖运水泥,小车忙着做生意,我这支书越当越有滋味了。
 
    蓝田县普化乡马湾村四组村民汪缠花:

    “畅通公路带来的福气”
    说实话,这五年,蓝田公路变化太大了,因为路修得快了、也修得多了、修得好了,远的不说,我们村就因路而变,有路而富。回想以前没有关中环线的时候,村里没有往外去的马路,去县城全凭人走路。如果要去西安才叫难,要过灞河,再步行3公里上101省道候公共汽车,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坐上车。如今,关中环线从村子前面过,出门不用再发愁,我们村村都通水泥路,过去和现在那是没法比。说起村里人收庄稼,过去不通车,也没路,连架子车都拉不进去,现在农用车,客货车自由出入田间地头,随便跑,其他机械也全部可以开进自家地里,不再是人工操作了,这都是公路带来的好处。说起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过去我们这儿周围没种多少树的,除了村子的房子就是地,很荒凉。这两年,公路部门在路边栽了花草树木,村上还分地段种植了很多苗圃果园,动员农户搞散养土鸡,我们在家门口既享受到宽畅公路带来的方便,又看到了绿油油的公路环境。村里人都说周围变化太大,慢慢和城里一样了。现在县里还专门开通了去王顺山、水陆庵的公交车,旅游这行当在蓝田也渐渐热火起来了,尽管不像临潼的兵马俑、华清池那样轰动内外,但在家门口也有了游玩之处,我们很满足,这都是畅通的公路带给我们的福气,这些放在前几年我们想都不敢想。
 
    蓝田县孟村乡孟村中学高三(3)班学生闫晨:

    “这么方便的上学条件,要下决心考个好学校”
    记得我刚上初中那会儿,家附近只有一条水安路,我们五个同学,还有邻村的同学不得不踩着泥路去学校。下雨、雪天,冬天霜冻溶化以后,滚得人满腿都是泥,在这条路上不知摔过多少回。这两年,学校周围不知不觉修了十几条水泥路,上学随便走那条道,骑车、坐车、走路都很方便,闭着眼都能跑到学校去。去年,我们都没想到,县上还为我们这儿开通了910公交车,路过学校、到其他镇上或是到县城更方便。年底,我们这几个村都开通了通村客车,比城里的公交车还好坐,不挤、不堵、不浪费时间。看到这么好的路,这么方便的上学条件,我和同学都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今年考个好学校,为蓝田和家里人增光添彩。
 
    蓝田县安村乡宋咀小学教师周明章:

    “现在出门再也不拖泥带水的了”
    我自小就生活在宋咀村,村里原来只有两条一米多宽的土路。七十年代初,蓝汤公路(现在的108省道)从村口穿过,土路变成了石子路,到1976年修成了柏油路。但出村路口的那段一直是土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孩子们只能在家长的陪伴下穿着雨靴从村里走出去,然后再换上布鞋或胶鞋乘车或步行去乡上的学校。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上对道路进行拓宽,除了将通往省道的路加宽成4米的水泥路外,还将村里的路全部打成了水泥路,现在出门再也不拖泥带水的了。过去乡党们收庄稼用独轮车推,现在用三轮车、农用车拉。我们村60%的家庭都购置了电动车、摩托车。你瞧,村口又停了好多修路的机械设备,听说是市上在这儿再修一条“南横线二级路”,直接通往杨凌农科城,往后我们去农高会或上西安就更方便了。
                                                   (西安公路管理局唐毅、姚鸣雁采集)
 
    商洛市柞水县凤凰古镇周乐:

    “柞水的明天会更美好”
    我从大学到工作一直在西安,在我刚上大学时还没有通西柞高速,坐班车回家要绕道国道210,走广货街沿省道102到柞水,要走上百公里的山路,一趟下来没五、六个小时到不了柞水县城。冬天一下大雪,由于弯急路滑,班车直接停发,每逢过年放寒假时常为回家犯。2007年西柞高速通车了,从西安城南客运站乘坐客运班车出发,沿西柞高速一路向南,穿过亚洲第一长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仅仅不到一个小时车程便到了柞水。那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长18公里,很难想像当年那些工程建设者们是怎么打通的,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隧道里每隔几公里还有蓝天白云人造景观。前两天从报纸上看到,咱陕西这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年自从高速公路通到柞水以后,每到“五一”、“十一”这些法定节日和周末来我们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旅游的人愈来愈多,家乡人办的农家乐一家比一家生意火暴,现代医药、绿色食品也发展起来了。现在的新柞水已经不是十几年前人们说到的那个连饭都吃不饱、交通不便、穷乡僻壤的旧柞水,她已经融入西安市一小时经济圈,在2009年被纳入到关中―天水经济区!相信我们柞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西镇分公司宫越涛采集)
 
    略阳县公路管理段退休职工张远明:

    “路好人和谐”
    我是一名退休养路工,在职的时候是在离家二百多公里邻县的一个大山区偏远道班工作,那时交通不便,山路狭窄、陡峭,不通班车,回家全靠走路,作为父亲,儿子小时几次大病险些丢掉性命我都不在身边,作为儿子,父亲去世等我回家已经下葬,也没看见最后一眼,心里好惭愧。现在好了,山区公路都是宽阔的水泥路,翻山公路已由隧道代替,儿子退伍后依然在我当年所在的道班工作,坐车好方便,每周都能回来陪我,我们老年人图的就是儿女能常回家看看,好的交通也成就了他们的孝敬之心,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略阳县白河沟乡李家坝村村民杨贵军:

    “药材变成值钱的宝贝”
    我家住在大山区,适合药材种植,所以我一直在搞药材种植和收购,你看我现在生意这么好,也是在路好了之后才好的,前几年路不好,到药材成熟的季节,天气不好外边的车进不来,药材卖不出去烂掉,是常有的事,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实行农村公路大发展,山村桥、路纵横,村村相连,我种植和收购的药材,货主随叫随到,上门装运,再没有后顾之忧,路好了,我的药材不会变成废物,是值钱的宝贝。
                                                      (勉县公路管理段魏晓宝采集)
 
    宁强县胡家坝镇加油站老板刘素华:

    “家家都在奔小康”
    最近几年交通发展太快了,“要想富、先修路”一点都不假,前八年,我们这里距离县城六十多公里全是只能过拖拉机的砂土路,买卖不方便,全靠种庄稼过日子,都很穷。现在不同了,原来的砂土路都成了水泥路,而且通到每家每户,京昆高速公路还在我家门口留了出口,我在家门口开了加油站,生意很火,我家盖起了小洋楼,屋里装修一点都不比城里人的差,我们镇上的90%都改行做生意了,家家都在奔小康,总的一句话:是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宁强胡家坝收费站何小英采集)
 
    凤县车站路金叶烟酒门市部老板刘占文:

    “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几年国家在交通建设上投资力度很大,车多路好出行方便,特别是高速路通车以后,我们做生意进货上西安、下河南,当天就能打个来回,人到货到。前些年去趟西安,来回至少也得两天,遇到冰雪天气,有时把人困在路上,挨冷受冻,有时人都到几天了,货还不得回来,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人不想跑不想出门,打个电话货就从西安运到店门口了,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了。
 
    丹凤县竹林关镇石槽乡村民朱长福:

    “出门坐车真便利”
    我一辈子打小工,常年出门在外,前些年出陕西,到山西,下广州,跑四川,受够了坐车难的苦,近几年情况好多了,就拿过年回老家来说吧,以前在县城下了车没有回家的车,运气好了能搭个拖拉机或三轮车,担惊受怕地坐回家,运气不好还得在县城歇一夜,天麻麻亮淌着泥水雪水要走十几个小时才能到家,三五天年过完后,吃早饭带干粮赶路去县城坐车,有时一两天都买不到票。现在好了,村上通了水泥路,公交车到镇上也只有二十几分钟,再坐车到县汽车站也只要四十分钟,随便啥时到车站都有开往西安的车,不光咱这路越来越好,咱陕西全是这样,到哪里都有高速路,通村水泥路,出门坐车真便利。
 
    丹凤县中医院大夫贺五牛:

    “挽救生命的通道线”
    说起交通发展,我认为农村路建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最大,特别是医疗看病这方面,再也不用担架抬,车子推,不用担心搭车住店,各村都通了水泥路,公交车也很方便,基本上当天来就能当天回。重病患者打个120,急救车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能赶到山沟沟,到最远的乡镇也不过一个小时,不耽搁病情,我们医疗工作者对这一点都很欣慰,把通村水泥路称作: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丹凤县庾家河乡青年刘贤武:

    “坐车回家是一种享受”
    我出门打工七年了,深感交通发展的快与好。以前路难行,车难坐,现在高速路宽敞整洁,长坪路绿化美观,坐在车上不是看电视听音乐,就是观赏窗外风景,感觉特别舒服。还有农村路建设,两三年工夫,建成的那么多、那么快,赶集上街乡亲们肩扛手提背背篓的越来越少,摩托车、农用车、小汽车代替了原来的架子车,自行车。坐在车上看到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村村相通,路路相通,心里特别温暖,这坐车回家也是一种享受。 
          
    丹凤县新华书店职工刘丹影:

    “加深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我的父母家人都在西安,前多年去西安看望他们总害怕坐车翻秦岭,不是堵车就是晕车,摇摇晃晃从早走到晚还进不了城,现在不用担心,坐上车小睡一觉就到西安了。上次去省上参加省作协举办的残疾人“梦想与光荣”征文大赛颁奖会,朋友打电话问我:“你腿有残疾,来西安开会乘车方便吗?”我哈哈一笑:“出门就是公路,抬腿就上班车。方便得很。”这便利的出行环境,缩短了城乡距离,缩短亲情友情的距离,加深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丹凤公路段周亚娟采集)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