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约了吃饭,被安排在寥寥静谧的西餐厅,于是行止心境也雅致起来。
刀叉声中,朋友敲敲我的盘:“你发什么呆?”我不好意思了:“我在想春节前的事务这么多,真是郁闷哦。”朋友无可奈何:“哎!现在是下班时间!”我笑了:“对我来说,上班时间是处理事务,下班时间是梳理思路。”看朋友奇怪的表情,我笑了,告诉她我工作初期的几件事。
大学毕业分配到办公室当秘书,主办局里简讯,大部分是根据基层单位或多或少的材料修改撰写的。办第二期时,有几篇稿子我写的妙笔生花,洋洋得意。主任看着,却皱起了眉头,然后说:“这个单位工作力度很弱,怎么会措施这样得力?这个单位上月尚未动手,这月效果就明显?”我紧张起来,拿来原始材料,数着一二三四五的措施成效,看的自己都感动。主任笑了:“别只说不干,吹得美。”然后告诫我:“看材料,要有分析能力,必须结合实际工作状况。撰稿词句要平实,不能人为作判断。”醍醐灌顶。我慢慢体味到,行政材料与散文、通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数据说话,以事实论理。
第二件事,是我到了团委。年底写总结,我身心都在云里雾里的聚会了。心里踏实:局办的秘书出身,两年起草了多少公文,局里要的总结都是一次通过,部门总结不是小菜吗?!那是早晨,书记问我动手了吗?我说没呢,不着急。书记说:“我昨晚睡下,反复思考这个总结,框架应该这样写比较好。”我当时都傻了,睡在床上还在想工作?!要知道那两年撰写材料,桌子上能摆满资料,东看西望,东摘西抄,现搭架子现塞肉。没有材料怎么考虑写总结呢?我突然明白:那必须是全年的工作状况了然于脑海,心有全盘,胸有万千,下笔从容,思虑深远。
我初出茅庐的豪情万丈,在成熟睿智的前辈面前,瞬乎如烟。资历是靠实践的经验累积的,成熟是以进取的境界打造的。
无论是总结还是活动,创新的理念一定是不竭活力的体现。流俗是常态,亮点才创佳绩。
工作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我常常很感慨,工作中的每一步,原来都有良师的导引。(作者系省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