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期 第95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2-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年俗
新闻作者:本报评论员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个温情的字眼。大街上的小摊忽然集体消失,建筑工地从喧嚣变得宁静,车站、码头、机场开始排起长龙,不管平常如何忙碌,这时候的人们只想回家过年。
    过年,不仅回归了家庭,也回归了世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和国际接轨,我们也过情人节和圣诞节了,我们也吃巧克力也会包装西式的礼物盒了,然而,这些节对中国人来说永远都只是玩票而已,真正在心里、骨子里重视的那只有春节。过年使我们短暂地回到传统的中国,忙腊月、守除夕、放花炮、走亲戚、点灯笼、闹元宵……对传统春节一年一度的重温,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对全球化提出质疑,认为它伤害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人们涌向中心城市,为了生计去营造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文明,僻远的山村人迹寥寥,只有老人和孩子坚守着家园。在安塞一个村庄里,我们曾经寻访会打腰鼓的后生们,村上的老人告诉我们,没人啦,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县上有大活动要表演的时候才会把人召集回来。在陕北洛川一个做面花的民间艺人那里,我想看看她家里的面花,回答是都送到文化馆去了,有外国人来的时候才会再做。民俗本来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平常事,现在却抢救性地保留在舞台上、文化馆里。传统的割裂,让我们的民族性越来越模糊,因此,近年来又有“振兴”之说和之势。许多中心城市开始在公园里举办大型“庙会”,供人们凭吊过往的年俗。这种模式应该是“新年俗”还是“伪年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城市的“年”变味了,农村的“俗”似乎还在。陕西许多山乡,至今还保留着过年的种种“风俗”。散布在陕西各地的交通职工回到家乡,为我们带来了那里过年的风俗,读来有趣,更令人珍视。本期我们集结了一些各地年俗的文章,让我们共同怀想那些挥之不去,纠结于心的年俗吧!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