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里,走进八百里秦川,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小镇,贴窗花、买年画、挂灯笼、写春联,五彩缤纷,将迎接新年的热闹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了,让人随时随地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秦风唐韵。
大年三十
从大年三十的中午开始,家里就忙着贴春联、包饺子。被父母喊回家后,孩子们立即拿上在红纸上写好的春联,在家里大门的门框上贴上大红对联,门楣贴上剪纸画,家家户户的门头立即红红火火,整个村子立马有了几分热闹的气氛。院子里则是天地神、灶神、土地神、财神、仓神等神位,它们一个个神情各异,代表一方神灵,保佑家庭一方平安。随后点烛焚香,星星点点,香火弥漫,更有一番情致,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在院子里尽情显现。门扇上对开的秦琼、敬德画像,满脸胡须,面目狰狞,胯下一匹红枣大马,出鞘的宝剑、大棒,守卫着家里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隆冬时节的天气,天寒地冻,缩手缩脚地完成这些活计,天光已经逐渐暗了下来,一家人团聚在老人的屋子里,围坐在早已烧热的火炕上,中间放上几盘平时难得的冻肉、花生米等凉菜,一瓶白酒,大家自斟自饮,唧唧喳喳,好不热闹,有着谝不完的家常,道不完的美好回忆。
到了天将黑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们开始为上祖坟准备烧纸了,当然也少不了一壶酒,给过世的先人们带去问候和祝福,同时送去一年所需的纸钱。年幼的孩子们总忘不了在坟前叩头烧纸后再放一串鞭炮,把喜庆的气氛也带给逝去的亲人们。
回想孩提时,当时流行着一句“吃白馍,砸核桃,奶奶给你做了个新棉袄”的歌谣。每到大年三十中午,母亲就打开了那个外部油漆已经脱落的斑驳且长期挂着大锁的木箱子,取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一身新衣服,把脸蛋已经冻得通红、手指红肿的我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大群孩子在村头相聚,走街串巷,游戏嬉闹。
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拿上爆竹烟火,在头门外燃起劈劈啪啪的喜庆来。然后就与小伙伴们组成一个个阵营,削尖耳朵,听到哪里有爆竹的声音,就飞奔而去,捡拾没有爆炸的爆竹,比赛谁的口袋里装的更多些。有时得到“密探”的报告,就会等待在某户人家的门前,以便抢占有利地形,捡拾到更多的鞭炮。主人家更是担心放炮时伤到孩子,拿些麻花、瓜子之类的小吃,哄哄孩子离远些。有些跑得慢的孩子常常是追赶不上大队伍,而边哭边跑,如果赶上了趟,就会在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中手舞足蹈开怀大笑起来。这样的追逐,一直持续到深夜时分,然后逐渐散去。
大年初一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孩子们匆匆起床,迫不及待地在老人们慈祥的目光中连连磕头,伸手讨要压岁钱。之后,又来不及洗脸,赶紧拿出各自的宝贝鞭炮,和邻家的伙伴互相攀比谁的鞭炮声音更响亮。大人们早已做好了一碗碗香气四溢的饺子。在香气扑鼻的汁子的包围下,让人口水直流。
吃完饺子不一会儿,就有邻近的亲朋好友来拜年了,提着礼品笑呵呵地带来祝福。穿着一身新衣服,手里口袋里都是舍不得离手的鞭炮,给长辈们叩头拜年,长辈们则拍拍孩子们的头,立刻拿出压岁钱。之后孩子们又一窝蜂跑向村头。村头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原来是在敲锣打鼓呢,孩子们则围在周围高兴地跑着跳着。人群中间时不时地传来几声炮声,又是他们在捣乱呢。如果有个会吼上几段秦腔的能人,大家就会席地而坐,有板有眼地表演起来,不一会儿,里里外外,一层层的人们打起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人墙,把这种兴致推向高潮。
妇女们则开始为客人们准备中午饭了,有珍藏的白酒、酱牛肉、肘子、甄糕……那些走南闯北难得一见的乡亲,此时也有了见面机会,相互寒暄,高谈阔论,孩子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了解着外部的极为有限的信息。
下午,孩子们藏在柴火堆里数起了压岁钱,然后一会儿装在上衣口袋,一会儿装在裤子口袋里,再用手压紧,生怕它不翼而飞。但总有家长跟在屁股后面逼着我们交出压岁钱,所以我们能够私藏的压岁钱也为数不多。
正月十五
关中最有意思的社火活动,抬信子、扭秧歌、滑旱船……孩子大人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表演,记得小时候,很羡慕被绑扎在信子上的小朋友,不仅可以穿好玩的衣服,表演结束后还有好吃的好玩的发给他们。
关中地区浓重的年味一直从腊月底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民风民俗朴实无华,寄托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作者供职于西禹公司阎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