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期 第95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2-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记忆中的西府年
新闻作者:文 / 宁颖芳 图/ 少言
 

      临近年关,心便会莫名的兴奋与温暖起来。其实我知道,更多的温暖来自于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和感觉。
    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在老家过年了。由于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每年冬季他们就住在西安我弟弟家。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现在过年时,也常常会和父母谈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沉浸在过去温馨的回忆里。
    我的老家在西府岐山。记忆中往往是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叫扫舍,就是打扫屋子,扫去一年的灰尘,把坛坛罐罐搬到院子里清洗一番,再摆放整齐。小时候每每这天,我和哥哥、弟弟还要去村外拉回干净的白土,用水拌稀了,再一点点刷到土墙上。下午祭灶,就是把灶房里供奉了一年的灶王爷取下来,倒掉香灰,等年三十下午再贴上新的灶王爷像及对联。
    腊月二十四、五开始到二十七就陆续准备年货了。女人们开始拆洗被褥,剪纸花,画窗花,准备糊窗子。那时的窗子多是小木格子的,在最上面一行,一般是贴彩纸剪成的图案,双喜字、福字、葡萄、灯笼等,多是巧手的女人剪好的。画窗花多是家里女孩子的任务。小时候,我和姐姐、堂妹们经常画窗花。借来各种窗花本,细心地选好漂亮的图案,然后在白纸上描好,再用颜料涂色,各种鲜艳的花朵、水果就出现在一张张裁好的白纸上,妈妈已经煮好了面糊,我们再把这些漂亮的纸花按照某种对称的形状粘贴在一格一格的窗棂上。
    年前几天,男人们去赶集,在老家叫跟集。去集市买成捆成捆的大葱和木耳、黄花,以及平时很少吃的大肉、各类蔬菜、年画、鞭炮、各种门神(家乡人叫请神),再称上几斤瓜子和水果糖,年货就基本备齐了。腊月二十八一般是蒸馍的时间,老家人都会蒸一笼一笼雪白的小馍,然后再用食用色素给馍上点几个鲜红的小圆点,显得喜庆。腊月二十九开始炒臊子,家乡叫拦臊子。就是闻名遐迩的岐山臊子面所用的肉臊子和红萝卜素臊子。这两种臊子在正月里吃臊子面时用,也可以在早晨夹在热馍里吃,非常香。
    除夕这天中午一般吃煮肉,把肉煮好后切成小片,还有泡好的粉条、木耳,配上葱花和肉汤,一碗香喷喷的煮肉就好了。对小孩子来说,一年就盼望这一天,平时很少能吃到肉,而这一顿饭就全是肉,可以放开肚皮尽饱吃。吃完后下午开始把屋子院子扫一遍,贴对联,门神。小时候家里的对联全是爷爷写的,爷爷书法极好,除了给自家写,还给乡邻们写。譬如大门上多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者“爆竹一声旧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等等。灶王爷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或是“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地内产黄金,土中生白玉”是土地爷,“清泉供百口,福水养一家”是井王爷,另外还有天爷、掌管粮食的仓神爷等等。一切就绪后,就等着幸福的除夕之夜到来。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看春晚,长辈给小孩们发压岁钱,孩子们磕头作揖,鸣放鞭炮,等着新年的早晨再穿那摸了一遍又一遍的新衣服。
    初一这天是最幸福的。家家早早地抢着放完炮,就等着吃臊子面。吃之前,要先敬各类神和祖先,西府人叫泼汤。就是把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在各类供奉的神像前倒出一些,有敬重、祭奠和求得保佑平安的意思。然后才依次给长辈们和家人吃。吃完饭后就可以去村里玩了。街道中心男人们在敲锣打鼓,姑娘小伙在荡秋千,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花衣服,奔跑着,笑闹着,吃着糖果,放着花炮。年长的女人会拿着香火结伴去村里的庙宇烧香祭拜,讨喜祈福。村子里洋溢着浓浓的年的味道。
    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走亲戚了。先是媳妇回娘家,过几天后又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路上随处可见南来北往、东走西去、喜气洋洋提着大包小包的人群。大人们趁年节在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小孩子们则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无忧无虑地在一起玩耍。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打过灯笼,吃过元宵,放完烟花爆竹,新年才算真正地过完。
(作者供职于咸阳公路管理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