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每年春节一到,“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秧歌。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今天要说的是我们佳县坑镇秧歌,从小耳濡目染略有了解。每年约初三以后“起秧歌”,我们都会去热闹一把,所谓沾喜气,吉利。
要闹好秧歌,首先要组织好一支实力雄厚,能歌善舞的秧歌队。作为农人,必先选一名德高望重,办事认真,爱红火,善热闹的人来负责全盘工作。另外还需要一至两名闹秧歌的把式来负责排练工作,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在活动形式上,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狮舞”、“水船”等。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歌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大场秧歌,镇上领导坐在前排,街道两边站满了人,一眼看不到边。街道两边房屋的楼顶上也是人头攒动,锣鼓唢呐一响,伞头者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远远地听到锣鼓的声响,人群开始骚动,后面的向前挤,前面的伸长了脖子朝着锣鼓的方向瞅,大场子扭完后众人围成一圈,里面是男女对舞,男执宽幅红绸,如风如火傻扑狂撵,女舞彩扇飘飘似仙,时而携手相伴,时而欢舞跳跃,时而你追我赶。必须一提的是图片上这个分外妖娆,身段轻盈的女子实为一粗狂男子,著名的坑镇“伪娘”是也。
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吉庆,图个红火。每年正月初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去忙自家庄稼活。闹秧歌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事,许多老汉,老婆也乐于参加,我们坑镇中老年活动会就是每天下午吃晚饭扭秧歌,这不仅强身健体,更是一种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作者供职于西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