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期 第95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1-02-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松香的香
新闻作者:文 / 李美玲
    在我的老家,一直延续着过年焚香的风俗。每年到腊月,母亲都会走上几里地去买上好的香。我们那里有专门做香的人家,用的全是松树末,燃起来不会灭,还很好闻,整个春节弥漫着淡淡的松香味。
    过年的第一炷香是从厨房烧起的。腊月二十三就是我们的小年那天,每家都要送灶迎祖,相传是灶神娘娘要在这一天回娘家,每家要做上点心给灶神娘娘当干粮,在灶台上焚上一炷香,放一挂鞭炮从厨房走出去,烧两道黄表,祈祷灶神娘娘一路平安,回天庭多多美言,明年有个好收成。第二炷香是在堂屋的中堂前燃起。每家的大桌上都会摆上三盘水果,立三幅筷子,中间都会有一个香炉,两旁点上蜡烛,由家里的长者恭恭敬敬地点一炷香,在门外点一挂鞭炮,邀请自家的祖先回家过年。然后每天的一日三餐开饭前,都要点一炷香,把第一碗饭端来敬敬祖先,祖先闻过味道,家里人才能开始吃饭,这样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真正的过年从厨房的第一炷香开始,冉冉的松香,袅袅绕绕地见证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除夕夜是要守岁的,也叫守香炉。就是从年夜饭开始,一炷香即将烧完的时候,重新点上一炷,一直到初一早上吃完饺子,这中间香要一直到点着,不能间断,守香炉成了我们过年的一件大事。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吃过年夜饭,我和弟弟就提着灯笼跑出去找伙伴们玩去了,母亲忙着给一家人包饺子,父亲铁定是守香炉的。记得父亲烧香的时候比较严肃,先把手洗干净,用火柴点亮桌上的两根蜡烛,取出三根香,就着蜡烛小心地点着,两手横拿着香后退三步,在桌前恭敬地鞠三个躬,然后插在香炉里,每根香的距离不能太远,也叫香不离寸。等我们稍微大了一些,守香炉的任务慢慢交给了家中的男孩子,父亲把敬香的过程手把手教给弟弟,寓意就是家族后继有人,香火旺盛。我们在外面玩累了,小伙伴们各自回家,也就大半夜过去了,父亲交代弟弟一定不能玩忘了。于是,我和弟弟就明确分工,我负责看着,弟弟负责更换,姐弟俩就这样盯着香炉,弟弟不等一炷香烧完赶紧学着父亲的样子续上一炷。有的用盛子(装粮食的器皿)装满麦子,面层用红纸糊起来。我家的香炉是家里的一个小瓦罐,外面贴上红纸。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把红纸烧着了,我俩又偷偷重新补上一块小心的贴好,生怕大人们发现,过年时倒不是担心挨训,而是顾虑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然后是每日三餐的烧香,松香味儿里充盈着一家人过团圆年的温馨。元宵节的晚上,必须要做十五个菜,煮一大锅的元宵,点一炷香,烧很多纸钱,再放一挂鞭炮,恭送祖先仙步走好,福佑全家平安健康,万事顺利。这炷香烧完,香炉里的香蒂、厚厚一层的香灰说明又一个春节结束了,人们新一年的忙碌随着松香的慢慢淡去开始了。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个燃香的场景,除夕刚过,鞭炮轰鸣后静谧的夜,温暖的炉火,炉火旁的铝壶噗突突冒着热气,中堂前香炉里袅袅绕绕的松香,淡淡的,微甜的松香,和着昏黄的灯光,墙上的老钟滴滴答答的走着,新的一年就这么悄悄的到来了。小孩子这时候大多都瞌睡了,我慵懒的窝在椅子里,虽然我什么都不懂,只觉得过年的感觉很好,穿着新衣服,吃的是一年最好的,那时候最为期盼的是,要是每月过一次年该有多好。后来家里买了电视,一家人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守着香炉,松香按时弥漫着房子的所有角落。
    出嫁后,城里很少见到那种香了,偶尔见到,也是那种包装精美用在寺庙里的香。每逢过年,尤其想家,似乎没有松香的年就少了年味。故乡的规矩是,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过年。过年前,我特意在街上找那种松香,可是没找到,有的只是精美的香薰灯和各种香味的精油,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不需要那种原始的东西了,而我却愈加怀念,怀念那种香味,怀念老家那种过年的气氛。
    初二回娘家,每顿饭前,父亲还是端上第一碗饭,恭敬的烧一炷香,似乎满桌的饭菜都被松香浸染了,吃饭用菜都要先闻闻。恍惚间,我变成了在房间里到处乱跑的两岁的儿子,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疲惫的身心在闻到松香的那一刻,松懈了下来,我还是父母眼中的那个小孩子,心中只有平和、安宁和温暖。
         (作者供职于商南公路管理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