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面花,俗称花馍,也称“花供”、“罐罐”、“硬盘”,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带有浓厚的黄陵文化特色,始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素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惟妙惟肖著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地农村,至今还流传着农历腊月二十三上“供”的习俗。这一天家家都要蒸“供”、蒸“枣山”并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祷、祈求平安。当地有俗语“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从这儿来的。及至年三十,要为娃娃们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晚上把老虎馍放在窗台,孩子枕头两边、脚底,用来消灾避邪,兔寓意孩子机敏灵活,可爱可亲;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这种习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过年的“供”还用来敬天神、地神、土神、门神。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面花更别致,叫插花供,即用竹篦子,高粱皮等作为主杆,配以绿色纸缠绕,捏制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莲花、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花型,插在主杆上,再把主杆插在大圆馍上蒸制出笼便成为插花供,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吉祥平安。在当地,这样精巧的插花供不仅出现在正月十五,每年的清明祭祀中更是大放异彩,彰显了这种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黄陵面花于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些民间流传的祭祀习俗已日趋淡化,加之当地一些在面花制作工艺上手艺较高的能人、巧人因年事高等因素逐步退出,致使这门手工艺制作艺术目前也面临了传承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