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运管员这个岗位上已走过13个春秋,回头看时,发觉变化万千,不禁感叹交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道路运输业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也深深体会到运管工作的艰辛与快乐。
变化一:“收费的”变“服务的”
“应征不漏,应免不收”是我参加工作时接受到的第一项教育。征收运管费,关系到运管所的正常运转和职工及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是运管所的头等大事。我们天天上路堵车开票收费,时间一长,大家把行使政府管理运输市场职能的运管与征收养路费的征稽混为一谈――“收费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产生了错觉或者说是错位:管理就是为了收费,费收齐了管理就到位了。基层运管工作的重心发生严重偏离。那时的经营户看见我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一个字――“跑”。1999年修订的《公路法》,为“费改税”奠定了法律基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运管的法律地位和职能。2009年费税改革全面实施,不但实现了合理收费、公平负担,而且还运管以本位。我们把工作方向和重心重新调整到道路运输市场统筹规划、市场监督、安全保障上。近年来我们还担负起源头治超和构建农村客运服务体系的重任。“十一五”期间,佛坪县累计投资150多万元,修建等级客运站4个,招呼站34个,全县56%的乡镇有等级客运站,60%的行政村有招呼站;发展农村客运线路10条,乡镇通班车率达100%。现在群众看见我们都说:“修客运站,搞服务的来了。”见面就打听在什么地方修,什么时候修,那感觉还是一个字――“亲”。
变化二:国道成辅线村道大变脸
108国道是佛坪道路交通的主干线,作为昔日的川陕大动脉,常年车流不息。每临春运,就像发了一道命令,让我们每个人的头发都要立起来,白天黑夜,加不完的班,查不完的车,疏不通的路。那时我们最怕堵车,在最严重的2005至2006年,随着大型、重型和拖挂车辆的增加,原本宽畅的108国道就显得通行能力有限了。车多、路窄、弯急,那些不熟悉路况的大车司机,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刮擦。来来往往的车辆立马拥堵在一起,时间稍稍一长,一些车的柴油就被冻住,又造成新的堵车,如此恶性循环,延绵几十公里。交警和我们通宵加班,依然是“前通后堵”。被困在秦岭里的司机和旅客又冷又饿,苦不堪言。2007年10月,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千里蜀道一日还,以前的拥堵局面才彻底改变。如今108国道已成为西汉高速的辅线,只有在西汉高速公路大修、维护等特殊时段,才偶尔繁忙一下。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果体现在支线和地方道路上的变化更为明显。秧岳路是佛坪县的一条重要县级道路,贯穿该县的栗子坝、岳坝两个乡镇,直达大熊猫秦岭自然保护区。晴时灰满天,雨时泥水淌,是老秧岳路的真实写照。最可怕的是落石、塌方常有发生。2003年夏,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我们一行几人去两个乡检查运输安全,快到目的地时,驾驶员发现路旁有碎石和尘土滚落,便猛加了一脚油。车没出5米远,近千方石头和砂土在车后轰然落下。我们被困在了保护区管理站,一堵就是3天。如今这条路已被宽畅平整的水泥路代替,群众出行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截止2010年底,全县等级公路达255公里,其中水泥路达175公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沿路的一些农民兄弟还买了新车,跑起运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变化三:客运经营不跑单
满身油污,张口粗话,开着破车满世界拉人,是客运个体户最初给我的印象。“见钱就拉,出事就跑”是一些个体户的经营风格,车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毫无安全保障和风险抵御能力。货车载客、越线经营、超员超载格外严重。记得有一次我们查获一辆45座的班车,大大小小装了96位旅客。后来分流旅客,我们调了3辆班车才能全部安排完。这10年,经过了“取缔货车载客、反超员超载、公司化改造”三大“战役”,个体户们在教育和处罚的双重压力下,终于认清了形势,看准了方向,走上了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人还是那些人,但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务管理、售票、安检、驾驶、乘务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他们西装革履,精神抖擞,他们语言文明,热心服务,用微笑营造温情车厢,用责任护卫舒心旅途。
但这10年也有不变的,那就是我们身上的这身橄榄绿和红领章。有人说这身行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近50年的沧桑,依然“大旗不倒”,过时且失调。而我却依然忠爱这身运管服,在我眼里绿色代表希望、生机和环保,它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