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期 第59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7-1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缘结公路
----------记省十佳养路工杨永红      
新闻作者:文 / 赵秋兰
    1993年9月,是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时间,21岁的杨永宏揣着父辈的希望、带着自己的梦想走上了工作岗位,从此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名普通养路工人。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分配在当时被陕西省公路局誉为全省第一条全优“补丁路”的洛南公路段尖角道班,承担着12公里的油路养护任务,整天面对的是清理水沟、修补坑槽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有时遇到水毁抢修、道路防滑等突发事件时还需要加班加点工作。那时养护条件异常艰苦,处理路面坑槽时劳动强度比较大,从沥青加热到坑槽修补成型全部是人工作业,每次用沥青时都要从5米多深的油池中挖出来再放入油锅中加温,然后运至工地,途中还要不断加热,一天下来体力消耗相当大。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个在家还受父母百般呵护的小伙始终没有一句怨言。
    随着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事企分离原则,实行路基、路面分开养护、合同管理、计量支付的养护管理模式,用人制度也发生了变化。2002年,杨永宏通过竟聘成为尖角工区长,后又竟聘到孟村工区担任工区长,担负着洛柞路K40+000-K75+900段的路基养护任务,在精心养护好自己1公里责任路段的同时,他还经常帮助别人,哪个路段工作量大、完成起来有困难,他就去主动帮助谁。尤其是集镇过境路段的3段水沟,经常有人在水沟内倾倒污水、乱扔垃圾和废弃的菜叶等杂物,每月他都坚持和大家一起清理,往往是污水溅满衣物,甚至溅到脸上,臭气可想而知,有时还不得不脱掉鞋袜站在水沟里面清理。
    在费用管理上,他拿有限的费用努力干好单位该干的事情。这些年养护经费比较紧张,为保证养护所需,县段将各工区计划费用年初一次性下达,由工区包干使用,节余、超支按比例奖罚,有限的费用究竟如何使用?为了核实费用,他就自己开车,对沿线水沟清理、绿化浇水、刷白行道树、打路肩边线等需要用车的项目多次反复进行测试,每做完一项工作,他都详细记录下车辆的使用台班、加油和运行情况等,通过计算,他制订了工区养护车辆使用办法,并由区委会讨论通过。依据这套作业方案,既缓解了用车矛盾,又保证了4个道班的养护用车问题,同时该报销的一分钱不少,不该报销的一分钱也不能多报,正因为如此,工区的费用年年都略有节余。
    “干任何事情都要靠制度、标准来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他多年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体会最深的一件事情。为了制定数据化、定量化的工作目标,他将每个合同段工作量划分为生产任务和综合管理两大部分,下达计划时把合同段合同工资按照工作量大小分配到每个工作项目,月末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再计算各养护标段承包人所得工资,对完不成月计划任务者,严格按比例核减工资。在工区内部管理方面他也有着独到之处,2005年,按照《陕西省公路局养护内业资料管理规范化要求》,他结合实际将工区资料系统分类整理为17类56种,他的做法还被全段推广应用。设立民主公开栏,每月对职工休假、费用报核、经济创收费用收支情况进行公布,做到了公平、公开、透明。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在工区形成了人人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共谋工区发展的和谐局面。
    2002年,杨永红被商洛公路管理局团委评为优秀团员,2004年被商洛公路管理局团委评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被陕西省公路局评为公路系统“十佳养路工”,2006年初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2006年公路工作会议。面对各种荣誉,他不骄不躁,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现在他更加刻苦学习,把合格党员干部应具备的良好心态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他在公路养护事业中继续前进。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