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期 第59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7-1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汉水情缘
新闻作者:文 / 董长华
    在旬阳下游,汉江之畔,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蜀河古镇。说她为古镇并不为过,因为她太古老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镇,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而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六七十年代的古镇因水而兴旺发达,汉江、双河在这里交汇,在当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日子里,古镇水上船舶运输产业盛极一时,被人们誉为“小汉口”。沿汉江的货船上可抵达安康、汉中等地,沿汉江东下直达湖北汉口等地。
    陆路翻山越岭前往省城西安有300多公里,那个年代很多“马帮”和“挑脚”的汉子就用肩挑、马驮方式将日杂百货等物品往返于西安之间,蜀河古镇成为当时陕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我家就住在古镇镇北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黑沟”桥头,它也是古镇唯一的一座石拱桥。
    小时候经常约上几个伙伴到镇南街头汉江边去玩,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汉江岸边的码头。那时的码头边上总是停泊着许多木质大摆江、大楸子船,船只最多时达到百余艘,可谓百帆林立,百舸争流,十分壮观。特别是清晨,沿江停泊的船家生火做饭的时候,一溜溜白烟随着江雾冉冉升起,形成一幅美丽景色。
    那时,只要有船靠岸或离岸,总能听到船上的人大喊,总能猜出是哪几条船要下行,哪几条船要向上游行走。每次出船时都要举行简单而隆重的仪式,燃放竹炮,烧香磕头,拜敬水神,那场面颇为壮观。
    六七十年代“行船走马”属高风险行业,触礁打船、遇浪翻船、累死淹死的事情经常发生。若遇上水风,挂起船帆,靠风力行进,只需一人掌握帆的方向,其他船工可上船休息,慢慢地向上游“漂”。在没有风的时候,船工们就要迅速脱衣下船拉纤,纤绳长达数十米,遇到水流浪急的大滩,往往要集中三、四艘船只的船工联合拉纤,一只一只将木船拉上滩上。
    那时候,古镇边的大滩上就有专门拉纤挣钱的人。拉纤的活是很辛苦很悲壮的,拉纤的人肩扛纤绳,脚蹬顽石,喊起自编的号子,沿着江边岩石攀缘而上,手抓一切可抓的东西弓身前行,“哟嗨!哟嗨”的拉动着船一点一点地上滩,拉纤的人有的满脚板都是血泡,有的肩头全部红肿,有的甚至累得吐血,有的人当场晕倒在岩边……
    大人们都说船工是“三子”:出船的时候像“小舅子”,拉纤的时候像“龟孙子”,回镇的时候像“大公子”。这正是对汉江船工们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
    汉江的水在六七十年代总是波浪汹涌,常常无止境的水漫“金山”。在我记忆中古镇每年总要搬几次“家”才得以安宁。
    记得一年突降暴雨,暴雨引发了汉江流域内特大洪水,平时看似温顺的汉水骤然间变成一头猛兽,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古镇,扫向停泊在江边的数十条木船,跃上了十几米高的古镇街面,像要找到它想寻找的东西一样。当时古镇的人们吓坏了,站在高处的人们睁大眼睛紧紧盯着它跃上古镇,刹那间,古镇的一半被落入水底,那“黑沟”石桥也成了“龙宫”之桥。洪水退后,古镇还是那古镇,石桥还依然像巨人般屹立在那里,后来听说江边只有几条木船被洪水“请”到了下游几十公里处“做客”。
    七十年代后期,古镇终于迎来了第一艘50吨大机动客船,船长恰好是我们班上女同学的父亲,同学们都很羡慕她有一个开机动船的父亲,没事总围着她身边转,她也会带上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上船去玩。我们这些古镇上的小伙伴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登上机动船,左看看,右摸摸,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都不知看哪里好,当时我就想,长大以后也要驾机动船。
    随着陕南船运业的发展,航运队伍在不断壮大更新,以前的木质船已渐渐“变”成一艘艘机动船,古镇上的人们再也听不到昔日那“哟嗨”声了,取而代之的是艘艘机动船高昂的汽笛声。
    如今,古镇上的人们已习惯并熟悉了那高昂的汽笛声,但汉江上曾经沧桑及几度辉煌的日子,古镇的人们不会忘记,汉水不会忘记。
      (作者系旬阳县航运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