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期 第59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7-1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科技创新 铜川公路局的金字招牌
新闻作者:文 / 赵新民
    2006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是铜川公路管理局收获的一年。年初,历经3年完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研究》课题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年末,历时2年完成的《地市级公路局人才资源结构及优化研究》项目,又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此同时,该局第二代科技领头人还被认定成了“省管专家”。
    进入“十五”以来,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健全了科技创新的内部运作机制,确保每年都有一至两个课题立项,使所完成课题项目猛增到20余项,并分别获省部级、市级及厅局级等科技(进步)奖25项次。其中3项达国际先进、11项达国内首创或国内领先,并在软路基处理、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两大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拿手绝活”。
    在铜川境内最重要的路,就是连接我省南北的黄金主干线210国道。现在,这段路因为已全部实现水泥路面化而独具特色,曾先后迎来过数不清的省内外的参观者。可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前,这段车流量昼夜达到5000余次的旧沥青路,却是210国道上有名的“搓板路”,特别是在宜君境内,社会公众怨声极大。
    作为养护单位,一直以来,该局并不是不想着手治理,而实在是因为束手无策。宜君境内泥页岩大量分布,是典型的软地基和滑坡性地质。而如何治理水文地质不良地段路基,当时国内实在是没有成熟的办法可供借鉴。
    一个偶然的机会,该局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李成才从一本外国杂志上读到了一则简讯,“美国林业局采用土工布治理软路基”。他灵机一动,“国内没有的,我们可以创造”。于是,由他牵头,由该局7名新老科技人员一同参加的“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课题组很快成立。
    他们利用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反滤、隔离和加筋作用,在境内210国道选段实施了示范工程,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和缺陷,最终形成了科学周密的课题成果。科研成果上报之后,在国内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软路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掌握,使他们得以尽快实施境内“搓板路”的改建工程。工程实施之前,他们请来省内专家进行研讨。鉴于210国道车流大、当时重轴车辆又在大幅度增加的实际,专家研究指出,最好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以杜绝路面的剪切破坏。
    但问题是,原旧沥青路面的强度能否利用,如何利用,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和参数的选取,以及施工技术质量如何控制等等问题又如何处理,当时国内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借鉴。面对新的困难,该局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个个跃跃欲试。“旧沥青路面上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研究”自主课题项目组就这样成立了。后来,由9名课题组成员合作撰写的技术报告就长达百页以上。报告送省科技部门申请奖励时,核稿的同志说,“这几年很少看到这么实在的技术报告了,推广应用起来十分方便”。而这个“方便”背后,无疑展示的是该局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水泥路主要铺筑技术的研究掌握,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科研热情。在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围绕境内国道的改造建设,大胆猜想,科学求证,严谨实施,结果把施工地变成了实验场。为了节约用水,减少工程造价,他们和西安公路研究所联合,为工地研究生产了薄膜养生剂。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公路建设材料中的一项空白。
    为了研究水文地质不良等某些特殊条件下铺筑高性能路面的施工技术,接受省交通厅的委托,他们开始实施“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简称CRCP)修筑技术研究”。这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水泥混凝土路面优点很多,但也有噪音高、抗滑性逐渐下降、眩光严重、舒适性差等不足。如何才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2001年,省交通厅向该局下达了“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课题项目。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并不是所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都需要铺筑成300毫米厚,尤其是在沥青路面结构尚好、交通量低、载重较轻的路面上,更是如此。能不能探索一种超薄水泥土路面修筑技术,将路面厚度控制在50毫米-100毫米之间?2001年,省交通厅又向该局下达了“超薄水泥土路面修筑技术研究”项目。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与沥青路面相比,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次性投资要高出一些,可否拌制一定量的粉煤灰,在减少水泥使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刚性”缺点?2003年,该局又完成了“粉煤灰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课题项目。2002年3月19日,专家鉴定验收认为,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就这样,他们将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寓于改造工程的全过程,先后修筑出了或普通、或碾压、或钢纤维、或露石、或超薄、或粉煤灰、或连续配筋等9种混凝土路面。铜川也因此被国内公路专家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博物馆”。
    为了控制工程质量,1997年,该局在国内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的转化认证工作。如今,在公路养护管理和建设工作中,该局都严格落实这一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0多年来,该局曾连续7年被省公路局评为“优良化管理局”,连续3届获得了全省公路养护“好路杯”竞赛“银杯”奖。 
    到目前,在全局100余名科技工作者中间,不但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名、省管专家2名,市级拔尖人才3名,更有一批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历经锤炼,已经成为该局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跨入新世纪以来,他们凭借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已累计完成外揽工程10多亿元。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