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细雨飘飞的凉爽日子,西安绕城分公司预防性养护方案论证会议室里却持续高温,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绕城高速4公里路段的预防性养护设计方案,这一路段病害比较简单,基本上是轻微车辙、裂缝、局部有较小壅包,基层强度较好,病害尚处于发育阶段,以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方案为讨论的重点。看似不大一个事,然而,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长安大学、省设计院、西安公路研究所等陕西高速公路养护方面的专家几乎齐聚会议。在许多高速公路疲于应付大中修工程的时候,作为交通精品路、西安形象路、陕西人文路的绕城高速却把目光早早地投向预防性养护,绕城高速在西安周边连通5条国道主干线,其对于陕西的政治战略地位决定了他在养护工程方面的前瞻性。在这个专题会议上,绕城公司又一次强调了“路面平整无病害,颜色一致无修补”的养护目标,而这正是绕城高速总会带给人全新感觉的奥秘。新技术策源地 西安绕城高速北段2000年通车,南段2002年11月通车,时隔近五年,还没有大面积整修过,用孙满成经理的话来说:“绕城是一条形象路,我们不敢拿出全部80公里铣刨处理,社会影响太大,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早在一年前,绕城高速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预防性养护。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国外被视作低成本养护技术,旨在通过预防性养护的实施,维持或提高道路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绕城高速独特的区域位置和高水准的要求,使其在技术方面不甘于步他人后尘。为了避免大规模养护工程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绕城高速不断尝试着预防性养护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时常召开省内专家论证会,讨论新技术的应用。今年6月份,绕城高速已经完成了两个预防性养护的试验段。一段是采用“CAP完全封层”技术对微裂缝路段进行预防性养护,该技术通过喷洒方式,将CAP中所含沥青烯和脂肪烃有机酸等成分,对老化的沥青路面渗透和粘接,激活老化沥青胶质和恢复原有活性,防止道路松散、裂开和水破坏,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路面表现。另一段是“沥再生”处理,沥再生是一种沥青再生密封剂,作用原理是通过喷洒沥青密封剂,渗入沥青路面,与老化沥青发生作用,改善旧路面沥青活性,并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封水作用。“微表处”美容路面 省内一条公路,曾经用扩缝方式填补了数千条裂缝,路面是修补好了,但是这些曲曲弯弯小虫样的修补裂纹难看得让媒体“有话要说”了。然而现在另一种工艺的出现,可以不必再有这样的担心了,这就是文章开头会议讨论的“微表处”方案。这种方案可以漂亮得弥合路面瘕疵,形成颜色一致貌似崭新的路面,但在罩面前要先对局部病害彻底处理。会议讨论的这一路段,车辙小于2厘米,病害尚处于发育阶段,如果铣刨重铺,需要每平方米200元的代价,如果采用“微表处”每平方米约需20元,可节约大量养护经费。对这种预防性养护新工艺,专家们提出了严谨的建议,要求优化配合比,严把施工质量关,尤其提出“微表处”降噪方面的研究要加强,比如说添加橡胶粒降低噪声,不能漂亮了自己的路面却污染了环境。这些良言都被写进了绕城公司的会议纪要,将成为公司养护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体温计”把脉病害 随着炎炎盛夏的到来,黑色路面不堪高温炙烤,悄悄留下了一道道难看的车辙。这使孙满成又产生了新想法。 孙满城说:“虽然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从以往养护经验中可以找出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载交通,二是温度。”近年来,绕城高速致力于治超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在我国,由于多采用半刚性基层,强度及板体性好,基层变形极小,结构型车辙很少,而车辙多形成于高温时节,这是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在重交通道路上的反映。如今,高温成为产生车辙的头号杀手。而在严寒的冬季,路面不同深度产生不均匀的胀缩所形成的内应力,又极易使硬脆的路面低温开裂。在温差较大的陕西,长期的温度梯度反复作用会使路面强度下降,产生所谓的老化,极易被破坏。孙满成认为在治超的同时关注气候环境,找出车辙形成的温度临界点是治理病害的关键环节,这一思路使绕城分公司迈出了跨行业技术合作的一步。6月18日,绕城分公司与陕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签订了路面温度监测系统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先期出资7.5万元,由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为80公里路段安装了两套温度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大气和路面温度。路面埋设了“体温计”,研究人员就可以方便地为病害“把脉”,继而寻找解决车辙问题的良方。同时,分公司还与西安公路研究所合作,计划开展路面与温度关系的课题研究,并且已经建立了两个数字模型,一个是大气温度和路面温度的数字模型,另一个是路面温度与车辙之间的数字模型。这一研究课题也被列为绕城分公司今年“预防性养护”计划的一部分,课题研究计划两年内完成。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