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仲夏头伏天,三秦大地酷暑难耐。人们不要说动弹,就是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也会感到憋闷、昏眩。可赵熙、叶广芩、商子雍、莫伸、吴克敬、王黎琦、王观胜、商子秦、朱文杰、伊沙、王芳闻、苑湖、徐伊丽等10多位著名作家、诗人,却头顶骄阳,精神抖擞,激情风发地参加陕西省交通厅组织的陕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著名作家采风活动。 汽车在茫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疾驶。扑入人们视野的是一马平川,山绿路美,一步一景,文明服务的陕北自然景观和现代的高速公路。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21年前,我曾考察了从今淳化县北到内蒙古包头市西、司马迁称“千八百里”的“秦直道”。秦的“千八百里”,专家们说相当今717公里。而和秦直道基本平行的西安至陕蒙界高速公路竟然也是717公里。于是,采风团里最年轻的29岁美女作家徐伊丽,马上灵感上来,浮想联翩,一篇对两个“717”大发感慨的散文飘然而来。当年的陕北之行,我曾在一篇“直道散记”散文里叙述道:“汽车在茫茫的黄土高原上疾驶。扑入我的视野的不是坦荡如砥、一马平川的沃土肥地,而是山峦起伏,黄多绿少的荒坡深沟”。不要说这些作家们感受到陕北巨变,就我这个走过多次陕西公路万里行的“老交通”,每一次陕北之行都有新的感触和收益。今天,陕北的路,陕北的景,陕北的绿,陕北的人,完全颠覆了在我心中的旧印象。作家们边走边侃,边走边悟。著名散文家商子雍略带调侃地说:过去只看到狗日的帝国主义有高速公路,今天我们走在陕北出色的高速公路上,这真是无字的功德碑啊!平素话语不多的诗人、作家朱文杰说话结实:秦直道只是抵御匈奴侵扰的国防大道,而今天陕北的高速公路是人文之路,绿色之路,致富之路。对陕西公路建设知之较少的女作家王芳闻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陕北有这么好的高速公路和这么高素质的交通人;走在陕北的高速公路上,令人耳目一新,心情舒畅,视野开阔。 西安绕城高速、西柞高速和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以它恢弘的气势,一流的管理,敢为人先的创举,赢得了作家们的震撼和赞许。采风团里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作家、老书法家赵熙满怀激情,欣然挥毫,给大隧道留下了“天地英雄 惊世创举”的墨宝。著名作家叶广芩、莫伸、吴克敬、商子雍、王观胜、商子秦等也都纷纷欣然命笔,给大隧道题词。北京籍的著名女作家叶广芩,走完了大隧道,她感触大发:我第一,最喜欢秦岭;第二,最喜欢陕西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让我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历程得到延长。 采风团经过紧张的四天陕北之行和西安绕城高速、西柞高速考察采访后,又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直奔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全线进行实地考察采风。 西汉高速公路采风,是这次高速公路采风的压轴之作。对大诗人李白当年喟叹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作家们兴致盎然,急盼地想知道,今日“长安通蜀之道”的高速公路和古蜀道都是什么样的?采风团满足了作家们的愿望,长驱直入古蜀道剑门关和江油李白故里。古蜀道的雄奇、狭窄与险峻,可以想象古代筑路者的艰辛、不易和伟大,而今日西汉高速全线,工程宏大,科学施工,队伍和谐,生态环保,重塑文化,更展现了现代交通建设者的胆识、智慧和可敬。两者既相似,又有反差,是古今道路两重天啊!著名作家、汉中市作协主席王蓬,用了10年时间考察、研究古蜀道。他说:我对路情有独钟,从古蜀道到西汉普通公路再到西汉高速公路是历史的变迁和必然,是整个人类文明前进的步骤和标志。以写铁老大驰名的著名作家莫伸,看到如此宏大、如此艰巨的西汉高速公路工程,他激动了。他以感恩的口吻说:西汉高速建设是我国、我省经济、科技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应该感恩这些建设者和管理者。用我们的手,写出生动、感人、有力的作品来宣传他们、报答他们。自称多年和交通凝结在一起的作家、诗人商子秦,采访了郭家山隧道艰巨的施工场景,他说:我在郭家山隧道体会到了战场才有的气派、气氛。它感染我将一如既往地力争写一些能真实反映公路建设和公路人的好作品来。正如著名音乐文化人王黎琦总结得好:西汉高速的建设,可以告慰李白,壮乎美哉,美如易平地。 山往后移,树往后移,景往后移,路往后移。时间八天、行程万余里的公路采风结束了。但一路采风,一路美景,一路谈笑,一路感动,铭刻在心,难以忘怀。路在脚下,路在延伸,朋友在心中……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