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饭菜不合口这种生活”,从学校的七楼纵身跳下。看到这,我不由惊叹了,我真的非常不明白,在急速三五秒中不知他是否有过那么一丝的留恋?他寒窗苦读了十几年,好不容易考试上了理想的大学,竟然为了饭菜不合味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惜啊?
感触中,不由使自己想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与爱情》。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气氛下,“裴多菲俱乐部”又一度成为带有不祥意味的名词。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人们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诗作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生与死,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人一旦经历死亡,就“一去不返、阴阳两隔”,因此,世上所留下有关死的体验无一是当事人自己的描述和感受,因此,人们也就有了对生和死的看法。
人生如戏,是文戏、武戏,悲剧、喜剧,戏长、戏短,都有演完、该离开舞台、向世人谢幕的时候,当人生这场戏到了“大结局”的时候,如何体验“剧终”时刻,就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一个谜。
记得在电影《霍元甲》中李连杰的一句非常动人心弦的话:“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有生必有死,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我们把“生”看作是人生的开始,那么“死”,就是人“生”的结束。然而,死亡对于每一个“在生”的人来说,都是必须到来却尚未到来,偏偏又必须通过的一道难关,千古以来,所有的人都先后无一例外通过了这一关口。
不同信仰的人或生死观不同的人对于“生和死”的看法有着不同的描述:在对待死的问题上,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倡导“好死不如赖活着”,“宁可世上慢慢挨,不在土里永久埋”,“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在很多时候,人们也总是表现出贪生,进而怕死。生活中的死亡,虽然是一种必然规律,而在生者眼中、言语中、认识中则成为一种自然禁忌,宁可谈生,不愿谈死。生与死这种人类无法拒逃的自然现象本是平衡的。但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却证明:喜生厌死,贪生怕死是一种常人的共性。
对于“生”与“死”,生活中的我们,重要的不是看他“贪生怕死”抑或“视死如归”。而是要看他对于生与死的价值的感受即从中去了解一个人对“生”与“死”的态度和“生”与“死”对他的意义。当人们实施重要追求需要个人做出牺牲的时候,是挺身而出还是畏缩不前,这是考验他的生死观取向的分水岭。15岁不到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淫威,她斩钉截铁地高喊道:“不许残害群众!”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毛泽东还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们对待生死的问题也是看重其价值取向的。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从而得知,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么,那些权利、金钱、健康、诚信,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生命因多彩而丰富。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悠悠地起的白云,是风雨过后蔚然升起的彩虹,是婴儿满月的笑脸,是重阳登高的老人饱经风霜的面庞,当你呱呱坠地,生如夏花之绚烂,到安然逝去,死如秋叶之静美。退却浮华,拂去的喧嚣。当你蓦然回首时,才发现“生命只不过是上天借你用的资本”,这种资本最终会归还上天,会因你的消逝,你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同时也留不下任何足迹。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多彩的人生,不在漫漫人生途中,留下太多遗憾。用今日的无悔选择,拼搏奋斗铸就明日的春秋华盖。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郭明义的颁奖词,他用爱心和责任铸成一光环,照亮无数人的心,使无助的人不再彷徨,在人们心中久却不忘。奉献不是为了索取,而生命却会因奉献而变得美丽。
生命因追求而珍贵。凤凰涅,浴火重生。这是凤凰以生命的美丽和终结换取人间的祥和与幸福,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才得以重生,在生命中不断追求,完善自我。一代书圣王羲之,五更鸡鸣,挑灯墨池边,六月的酷暑,蛀虫在头顶飞旋,汗水润湿了笔杆,二月的寒冬,墨池变成了砚台,双手冻成了紫红,却依然笔走龙蛇,宣纸上依旧残有飘然字体,最终写下《兰亭序》成为后世临摹的典范。他终其一生,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追求是成功的基石”。
生命因短暂而永恒。人生在世,短暂辛苦。红颜弹指,芳华刹那。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长空,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逐光和热。十五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在这华夏土地上谱写了一曲英雄壮丽的骊歌,遗范垂后世,风采映苍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命运将她推入死亡的深渊,而她却以她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英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刘胡兰精神”。她的精神和英明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隽永。
为此,我们作为和平时代的每一个人,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着时代重任需要我们奉献一切乃至生命时,我们也应在所不惜。
(作者供职于交通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