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期 第60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8-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风卷红旗过大关 道路运输成效显
新闻作者:文 / 边洁 李孝希
    近年来,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在省交通厅党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跟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以市场整顿为重点,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运输产业升级;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手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使我省道路运输市场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运输服务质量和效能得到提高,基本适应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初步实现良性互动。近期,为确保即将竣工通车的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实现路通车通,厅运管局团结一致,成立机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另外,近年来厅运管局先后对新开通的西安至禹门口、西安至榆林、西安至延安、延安至榆林、西安至柞水等高速客运班线的运力投放和客运组织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分步实施,对新投放的高速运力和原有的普线运力进行了有机整合,确保高速公路客运班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各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运力投放已得到了有效控制,集约化经营模式得到稳步推行,整体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了公路建设与道路运输良性互动发展的目标。
    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全省客运经营业户由调整前的10452户重组为1834户,户均营运客车8.66辆,个体客车仅占全省客车总数的4.7%。货运经营业户由调整前的8.1万户重组为4.3万户;危货运输企业由1334户整合到162户,车辆户均达到20辆以上。初步实现了道路客运规模化发展、网络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道路运输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公共汽车、城际客货快运、现代物流服务、汽车租赁、连锁维修等新型服务方式应运而生,较好地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服务需求。
    城乡道路客运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省道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得到明显重视和加强。依托高速公路发展建立起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省际间高速客运;依托国、省道公路发展的省内城间快速直达旅客运输以及依托县、乡公路连接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的三级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依托著名旅游景点和旅游区的旅游客运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结构优、资源省、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路子。与此同时,农村客运示范班线建设全面启动,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律经营、市场有序竞争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行为日益规范透明。近年来,全省各级运管机构始终坚持把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勇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着力建设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机构,全面加强道路运输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广“一站式许可、一条龙服务、窗口式办公、阳光下操作”的做法,大力推行落实《行政许可公示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努力把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为切实加强对全省运输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管理,树立全省道路运输行业良好形象,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2005年以来接连出台了《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十条规定》、《关于进一步严肃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行为的承诺书》和《全省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黑名单”公告管理制度》,督促运输企业向社会各界发出《全省道路运输企业共同维护客运市场秩序的承诺书》。确保了近年来全省道路运输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为规范、提高省内各条高速客运班线和热点线路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近年来我省运管部门本着集中整顿和日常监管并举的原则,坚持以线路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三高三化六统一”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从2005年以来有计划、分步骤的对西安至宝鸡、铜川、渭南、西安市南门至韦曲线路等高速和热点客运班线运营秩序进行了集中治理,在客运组织方面实行“六统一”集约化管理,整治后各条班线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运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代号为“利剑一号”的打击黑车等违法违规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各级运管机构联合公安、监察、纠风等部门,对“黑车”经常出没的车站、码头和城乡结合部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行动期间全省共查处“黑车”3091辆,使我省道路运输市场客、货运秩序和经营环境有所好转。
    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对全省交通运输枢纽体系的分析研究论证,提出了在西安市作为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的基础上,扩展增加国家二类公路运输主枢纽的城市数量。于2001年重新启动了对全省汽车站的规划和投资建设,汽车站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加大了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出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意见及规划,进一步明确农村客运站、停靠点建设的布局原则、建设性质和建设主体以及投融资办法,并对全省简易乡镇汽车站和招呼站(停靠点)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设计。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