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厅门,是条不长的街,位于西安市东大街西段之南,东接东县门,西连东木头市。明朝以前,此街在唐皇城外侧,名叫“六海坊”,得名于附近的城河遗址有六处积水。西安与北京的积水和池塘都谓之“海”,估计是身处都城的缘由吧。东厅门西头是我曾经就读的西安高中,明朝年间乃是陕西行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的所在地,又称军厅。清初改为清军同知署,即清军厅;同治年时清政府在北大街另设军厅,此街遂改称东厅门。
东厅门东西贯向,交通便利,西可闻柏树林之喧闹,东可及羊市、和平路之繁华,这样一条连接着光怪陆离与霓虹莹彩的街道,不仅要溶解从东大街飘来的浮躁,还要承载着不远处下马陵、三学街、书院门的厚重悠长。东厅门在中点与菊花园垂直相交,形成一个不大的丁字路口,别看规格小,却汇集了整个东厅门的三教九流,此处商埠林立,银行、药店、旅馆、酒吧、理发洗脚一应俱全,可谓整条街的政治和金融中心。在丁字口的西南处,有座明清风格的二层小楼,屋顶好像悬山风格又酷似卷棚,牌号“东厅楼”。东厅楼是典型的穆斯林小吃店,清早糊辣汤,白天牛羊肉泡馍,夏天的时候还卖点儿麻酱凉皮,不过这家的凉皮和泡馍都一般,少有吃客,唯独清早的糊辣汤颇受欢迎,西高的学生则是座上常客。糊辣汤连汤带馍得两块钱,搁到我上高中那会儿也是个奢侈的价码,所以一顿早点既是一天奢侈的开始,也是一天奢侈的结束。三五个同学一起趁着早读的乱跑到东厅楼,热馍热汤地美美一吃,就连上课也会睡得踏实。店老板三十出头,高鼻大眼,此地话没有一点儿挑头,见着谁都是一副熟客的样子,当年对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毛头也都客客气气。所以就和对这早饭一样,我对这店老板也心存好感。
陕西的汉人不大会做生意,东没有山西人的资本,南不及四川人的精明,西、北也没有甘肃、内蒙的生猛,所以几百年的老字号没留下几个,剩下的大都是穆斯林兄弟的铺面,人家仗着回民三宝(烤肉、泡馍、糊辣汤)在关中的饮食行业里横行了数十年。回民做店不讲究,装潢和卫生都经不起仔细琢磨,老板当着客人的面骂服务员更是常事,但在陕西客人眼里,这非但不是不敬,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大尊重,服务员的足够卑微方能显出来客的尊贵吧。东厅楼也是这般情况,几个伙计天不明就得起来忙活,末了也未必得到老板一句赏识的话,但东厅楼的东家和其他回族老板一样,绝非铁石心肠,伙计的一点一滴他全都记在心里,到客人不多开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累了一大早的工人们可以吃上满满的一碗羊杂或泡馍,这在西安绝对是上乘的小吃了。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可能是我们这批爱吃的都成人离了家,也可能是糊辣汤这样的早餐过于麻烦,如今的东厅门繁华处,东厅楼已经没了踪影,那个帅气的回族老板也不知了去向,留下的只是东厅门依旧的喧闹和熙熙攘攘。
长安城是浮躁惯了的,寻一处嘈杂倒是容易,找一片清静却又极难。呼吸着拥挤的空气,从东厅门往南径直走到书院门,一路上生意人的五方杂处早已敲碎了关中书院的静影沉璧,还好,宝庆寺塔前的牌楼还在,还是那两行不变的字: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作者系成通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