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以来,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先后被省厅、交通运输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2011年度交通运输目标责任考核特别优秀单位”、“2012年春运农民工平安返乡(岗)安全优质服务竞赛先进集体”和“陕西省先进集体”。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弥足珍贵。可是当谈起这些重量级的荣誉和肯定时,一向温文尔雅的厅运管局局长刘三刚却严肃地说,这些荣誉只是全省运管人在加快我省道路运输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副产品,打造“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道路运输体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道路客运集约化 传统货运物流化
道路运输,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生活需求。随着我省公路里程和通达深度的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已成为服务范围最广、运输组织最灵活、运输产品最多样、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基础性服务产业。
道路客运方面,厅运管局按照“回顾总结,巩固完善,深化提升”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入开展道路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工作。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6178辆客车实现公司化经营改造,公司化比率达87.5%,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厅运管局以道路客运企业及汽车客运站质量信誉考核为抓手,扎实开展汽车客运站星级服务竞赛活动,使车站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通村客运以提高发展质量为重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方向,确保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可持续。截至目前,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316条,乡镇班车通达率实现100%,行政村通达率达90.5%,为陕西父老畅行三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厅运管局提出“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完善网络、强化监管、引导转型”的“五步走”物流发展思路,加快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2011年11月,厅运管局在大荔召开全省农村交通物流现场会,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体系建设。2011年12月,厅运管局在宝鸡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加快城际间货运物流发展。随着农村和城际间交通物流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陕西货运市场以往散、弱、乱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为富民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源头治超科技化 市场监管制度化
厅运管局以建立治超长效机制为目标,坚持“依法监管、标本兼治、立足源头、长效治理”的方针,采取派驻监管、巡查监管、“黑名单”列管、政府公示和治超保证金制度等措施,确保治超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制定《陕西省货运装载源头科技治超监管系统实施方案》,汉中、西安、宝鸡等市先后建成科技治超示范点,治超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目前,全省源头治超有效监管率达97.3%。
厅运管局先后制定运政稽查工作管理办法、行政处罚裁量管理办法以及稽查执法信息抄告、执法文书及档案管理等制度,规范运政执法程序,强化市场监管力度。2009年以来,厅运管局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执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道路运输专项整治行动20余次,连续对西宝、西铜、西延等高速班线和热点线路进行了综合治理,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站场布局网络化 道路运输信息化
近年来,在省厅领导下,各级运管机构以“超常规、超常态”的精神,严格管理程序,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完成了公路站场建设任务,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重点,省级公路运输枢纽为骨干,区域公路运输枢纽为基础,农村运输站点为补充的四级公路运输站场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等级客运站991个,货运站30个,实现了市市拥有一级客运站,95%的县城拥有二级客运站,55%的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33%的行政村拥有招呼站。
2010年以来,厅运管局先后完成了与省厅的专网连接,完成了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一期、二期工程,服务范围覆盖11个市区和107个县区,培训信息专员550名,可提供道路运输网上查询、政策咨询、证照办理等服务,实现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从数据化逐步向智能化的转变。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完成可行性研究、系统需求调研、招投标方案制定工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实施,并初见成果。
队伍建设规范化 运输服务人性化
厅运管局坚持把队伍凝聚力作为头等大事,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全面加强和推进全省运政执法队伍建设。2011年,结合全省道路运输系统“运政执法形象建设年”活动部署,厅运管局在全系统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道路运政执法岗位练兵比武和运政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并按照部颁标准确定全省运政管理机构外观和运政执法专用车辆的标识标准,对省级运管机构的运政工作服进行统一制作。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外观形象统一工作也已开始,并将于2012年底完成。
近年来,厅运管局扎实开展行风教育整顿和纠风专项治理等行动,着力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和世园会以及“春运”、“十一”黄金周等重点运输时段,厅运管局超前部署,靠前指挥,实现了“旅客安全便捷出行不滞留”的承诺。文明优质、便捷畅通的航空式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西汉、西康、西铜等多条线路的70%以上客流选择公路客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