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期 第60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8-1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论语》之语
新闻作者:文 / 赵 婷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成为流行时尚,《庄子心得》当天销售1.5万册。对于这种现象,捧之者,大家推崇;贬之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以为浅薄庸俗毫无可读性。前段时间忽有兴致,借来《论语》,发现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语句,值得我们一读。
    存在即合理。于丹可以有自己的读书心得,无所谓对错。如果非要按学术研究所要求的专业严谨,估计无人可解读经典,也无人敢解读,自然经典也无人问津,这未必是件好事。于丹有自己的解读体会,那些拍案而起、义愤填膺者似乎有点无端干涉的意味。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大约是出于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单单做学问是很孤独寂寞清贫的,一夜成名对谁都有着说不出的诱惑力。话又说回来,心得只是于丹自己的心得而已,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追捧?难道心得都相同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每个人的出身、教育背景、生活工作经历不同,自然体会心得也会有不同。奇怪的是很多人不愿去读,不愿去有自己的体会心得,只想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不免有些可悲。
    很多人推辞现在学习工作紧张,没有时间读书。但同是节奏快、压力大,为什么美国人能随时随地手捧一本书来阅读呢?怕是没有阅读的心境和习惯吧?
    还有人说,读不懂。其实读不懂只是因为读得少,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不都是耳熟能详的常用语吗?读得多了自然就懂了。难道对待传统典籍也要如登山和漂流一样,自己不珍视,拿着宝贝当瓦罐,可是一旦别人去登、去漂、去尊重、去读,又心里酸酸的不平衡?
    《论语》如何解读、由谁解读无关紧要,德国人要理性,美国人要人权,法国人要浪漫,重要的是中国人,你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吗?(作者系永寿牌稽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