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千年风陵渡
新闻作者:文 / 程丽萍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咀嚼着这首诗,风陵渡的历史就像丢进平静湖面的石子,微波慢慢荡漾开来。这一圈圈的波纹,犹如一部耐读的书,我不由得打开了它,沿着历史的足迹,细细品读。
    关于风陵渡名字的来历,有着两种传说。一是女娲的陵墓葬在这里,女娲姓风,故称风陵。二是缘于轩辕黄帝和蚩尤逐鹿之野大战。蚩尤作大雾,将士迷失四方,黄帝贤臣风后献上指南车,摆脱困境。风后在这一战建有风后陵,史称风陵关。唐代的圣历元年(公元698元)曾在此设关,又称风陵津。津即渡口,现今人们称它为风陵渡。
    风陵渡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之一,在潼关的版图上,曾处于一个显赫的位置。它位于潼关北门北水关附近,在黄河东转的拐角,曾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典故就源于此;它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处;华山,中条山和黄土高原最壮丽的地貌在这里呈现。滔滔黄河水从天而降在内蒙古河口镇调头南下,怒吼着一直由北向南冲出秦晋大峡谷,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影响,在这里成为一个转折点,以90度大转弯的雄姿,折返蓦然东去一路奔腾。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魏国与秦国在此进行了激烈的争斗。东汉时曹操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也发生在这里。明清时这里设有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1703年,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曾在这里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清人曾做诗:“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形象地描绘了风陵渡的地理要塞和风情。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千年古渡,历史上一直用来摆船渡河。秦、晋两省的客渡,货渡曾经云集这里,占满了河道,大量的贩夫走卒聚集在此。据当地人讲,潼关县城当时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8万不止。码头上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千百年来,这里作为黄河要津,不知输送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客人,运输了多少物资、货物。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似乎看到了赶路的书生,放逐的官吏,逃难的百姓,磕磕绊绊,不绝如蚁地登上了风陵渡南来北往的客船。当然,还有士兵和将军,帝王与后妃,叛逃者以及反叛者在此间游移摆动;货船上的盐、棉、粮、布及煤是商人们交流沟通的特殊语言……如同天平,风陵渡是肩挑两省,力压千钧的支点。
    在古潼关的西门外曾有一条通向渡口的长街,佛塔高耸,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许多客栈和商铺,不分昼夜地营业,大红灯笼的招牌把这里映成红色。山西,河南的戏班子都来此唱戏,晋剧、豫剧还会举行擂台赛,甚是热闹。潼关盛产黄金,金店较多,坐着轿子的官人把渡口长街的生意照顾得相当t火。这里曾日进斗金,繁华无比。是陕、晋、豫最繁荣的商贸集市,“挽输今政急,忙煞渡头部”是当时的写照。
    循路北上,远眺黄河,怅望四野,黄河宁静,苍凉而优美,风景在大河、山峦的影像中复活,我仿佛听见了咆哮的水声,还有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只见陇海铁路、同蒲铁路交会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黄河铁路大桥和黄河公路大桥变天堑为通途,桥上奔驰着各种车辆和形形色色的往来行人。载着游客的毛驴不紧不慢地拉着车,穿行于黄河两岸。晃荡晃荡的声响似乎在耳边回旋,驾车的人手中长鞭挥动,自信的样子似乎在驾驭自己的人生;还有桥上骑摩托,自行车穿梭如织的行人……构成一道道优美的风景线。两岸经济在通途的带动下飞速发展。
    行走在黄河岸边,我觉得历经风霜雨雪的千年古渡似乎被时间的风吹散了,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只能从人们的回忆中,从河边的老船上,去寻找繁华的河上交通的昔日风光。现今这里改做了“黄河风景区”,北边是黄河湿地。遇到节假日,周边省、市的游客常来这里休闲度假。目睹渭河、黄河交汇的奇观,或坐上快艇欣赏沿岸的风光,踩踩黄河湿地的淤泥……玩累了,到水上餐厅,喝着鲜美的鲶鱼汤,品尝具有潼关风味的小吃。想着已经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争鸣。我觉得岁月老人就像淘沙的筛子,把糟粕过滤,使精华留存。心头涌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感,似乎在唤醒着我,激励着我。我相信,这些留存,仍可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精神坐标。
              (作者供职于渭南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