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期 第10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5-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芝川古渡口
新闻作者:文 / 贺肖瑞
    还记得第一次经过芝川大桥时,是去韩城管理所报到。一路旅途劳累,使我困顿疲乏,昏昏沉沉,朦胧之际睁眼望向窗外,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桥下波光荡漾,好气派的景观,我不禁问身边人,这是哪里?“韩城芝川大桥,桥下是黄河”。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里成了我常去之处,也渐渐被芝川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所吸引。司马迁祠、梁带村遗址、魏长城、三义墓、芝川古渡……这些历史古迹像一个无形的网,渐渐清晰地勾勒出几千年前的繁华景象。领略历史沉淀的痕迹,耐人寻味的画卷缓缓展开。韩原西枕梁山,东带黄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门津,是关中的北门,亦是晋陕交通的咽喉要道。在古代列国纷争群雄割据中,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形胜要地。芝川镇渡口,最早叫夏阳渡,韩信“木罂渡河”的故事发生在这里。相传汉高祖二年八月,魏王豹反汉,大军驻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汉高祖派韩信进击。用兵如神的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使疑兵于蒲坂对河的临晋关,佯装办船,故作疑幻,摇旗擂鼓,陈兵欲渡;而汉军主力则暗抵距临晋百余公里的上游夏阳渡,日夜赶制木罂缶。出其不意,深夜渡河,竟无阻无碍地袭占守备空虚的汾阴,遂乘胜前进,直捣其后方安邑,败魏擒豹。
    可是历史上,“木罂渡河”的古渡口在哪里?夏阳渡,亦称芝川渡、少梁渡,位置应该集中在芝川镇的东、西少粱村,我将目标锁定在东西少梁村,于是驱车前往,一路上脑子里盘旋着夏阳渡“木罂渡河”的故事,遥想两千多年前秦晋韩原万众齐声,山鸣谷应气壮山河的景象,而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村子里还会有老人知道这个传说吗?
    在一路询问都没有结果的时候,心中的焦躁烦闷油然而生,驻步回头张望,看到了司马迁祠,旁边“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映入眼帘,心头一震,“木罂渡河”、“八路军东渡黄河”,二者渡河应该是一个地方,两者皆为军事渡河,虽然相隔千年,但两位军事家一致的选择,应该可以肯定。想到这里,不禁很兴奋,原来之前去过好几次的纪念碑,就是今天要找的“夏阳渡”。在路边一小商店喝水休息之际,跟看店的老大爷攀谈起来,今年70多岁的老人,耳聪目明,跟我们讲起芝川古渡,更是兴致勃勃。老人跟我们讲起他小时候常常在这里坐船去对岸的庙前镇赶集的事情,他说那时候他也不过十来岁,每逢三月十八,小孩子们跟过年一样,要穿上漂亮衣服,跟父母去河对岸赶集。有时候,父母会将家里的麦子,花椒装好坐大船去到河对岸卖。老人讲起那艘大船的时候,眼神里闪耀着儿童的那种快乐。“那时候坐船也不过几毛钱,我们去了那里,还要歇一晚,才能回来,卖完了带过去的东西,换成钱再买些羊、牛、猪仔,有时候还给自己换几个小鸡玩呢”。黄河沿岸一带渡口很多,但最出名,最大的也就是这个芝川渡了,那时候船虽然是人工划船,但也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大船,一天只发一趟,逢单日过去,双日再回来,直到后来渐渐通了火车,他们这里的人渡船过河的日子才算结束。
    寻找八路军东渡黄河的记忆,我们幸运地找到了王善存老人,他跟我们讲起了八路军在这里东渡黄河的故事。那时候正直少年的他在韩城县城求学,渡河那几日,刚好回家,也正值枣子成熟季节,漫山遍野的枣子树,红军连一颗都没摘;村里的大娘为了对八路军表示一点心意,把一篮篮大红枣送到同志们手中,可是八路军都坚决不吃。在王善存老人的描述里,那个渡河的晚上,村子里的人(民兵)都自发去岸边站岗放哨,一百多条大船从这头到那头,很壮观,船工们稳把舵,紧摇橹,满载着八路军的船只浩浩荡荡地向东岸渡去。河畔的炮楼里也是戒备森严,全副武装。   
    回去的时候,我们特意去了黄河岸边的炮楼那里,现在的炮楼已经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树丛里,爬上小土丘,近距离看时,炮楼的结构依旧如初,被烟熏得发黑的楼壁黑黝黝地泛着光,不由得让人对历史发出感叹。离开少梁村再次路过司马迁祠,这时,凉风袭来,抬头正好看见位于芝川凤凰岭的“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从远处山上一片绿树从里露出来,再回头看着眼前的黄河,不仅遥想,我们已看不到当年古渡的壮阔场面。但站在西塬畔的“韩信城”和“齐王坪”遗址上,仍可幽思怀古,想像当年木罂渡河、八路军百万雄师过江的撼人心魄的气魄。纪念碑下,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流连观瞻,站在碑前,便能清楚地看到昔日的芝川古渡旧址。新修的西禹高速芝川大桥从古渡西边穿过,横跨黄河两岸,气势恢弘,蔚为壮观,除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古渡早已荡然无存,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
                                                   (作者供职于西禹公司韩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