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汉江从宁强起步,经石泉、紫阳、过汉滨、白河,最后汇入长江。三千里艰辛路程走过,便生出了许多码头和村镇,也养育了沿岸的百姓。
紫阳县的流水镇就是这样一个特色码头小镇。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汉江上游水就有船,有码头。在汉武帝时期,汉江流域得到大规模发展,汉江成了重要的水上通道。上游巴山地区盛产的生漆、木材、药材、桐油吸引了四川、两湖及中原的商家。聚集在流水的湖北、四川等地来的商家,一边做生意,一边开始交流抱团,形成帮派,置办土枪和简单的工事,抵御土匪抢劫,也发展壮大了自己。这些安家落户流水码头的外地人,将各地的民俗、语言带入形成码头文化和安康方言及风俗习惯。
清朝以前流水镇就是一个鱼货集散地,有简易码头两个。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渔业生产以捕捞为主,养殖较少,渔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目前,全镇拥有渔船千余艘。
流水镇位于汉江中游,地势平缓,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数十平方公里的湖域、岛屿纵横,错落有致。水面港湾岔道迂回曲折,早上,雾霭弥漫在山间,来来去去的小船出没在江面上,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海市蜃楼。太阳慢慢升起,白沙般的雾渐渐散去,流水镇的轮廓便透了出来。两岸卧山,大多不高,舒缓雄厚。沙沟河、七里沟河、溢家河、流水河、杨家河,五河环绕,似五龙戏珠。苍山、白雾,奇光,异水,置身仙境。
流水镇五河两岸的人离不开码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属于小农经济。以前码头上最忙的是脚夫,脚夫的扁担是桑木的,两头尖,中间宽,弹性好,担挑运送物资。他们穿着简单,几块白布拼凑一个汗,码头的人坚韧豪爽、乐观,却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平民思想影响了他们的闯劲。
时下的流水沿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船,有码头。从五尺长的小木船到运货船、汽艇和淘砂、拉砂船比比皆是。依稀可见的纤夫道几经改造便成乡道,跑起了汽车、摩托。码头的石板街和徽派建筑仍然存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使小镇的人们越来越时尚,农家乐、游船、KTV、网箱养鱼、高速公路改变了思维,也改变了古老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厅外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