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期 第6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8-2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秦岭深处那一块块好地
----------西汉高速弃渣场见闻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退耕还林带给秦岭更加的郁郁葱葱,然而,山民们失去了伐木的生计,仅剩的一点梯田成了他们的命根子。西汉高速从家门口穿山而过,130多座隧道产生的一千多万方弃渣对山民是祸是福?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沿线走访了许多弃渣场,亲眼看到了――

    我遇见乔运贵的时候,工程队的挖掘机正在他家门口忙来忙去,要给他家平整出8亩地来。这可是在山高地少的秦岭腹地,凭空添了8亩地谁不高兴啊,乔老汉一口答应给施工队买烧鸡吃。然而,这事一开头还有点小曲折。去年,听说西汉高速把自家门口选成了弃渣场,乔老汉就不高兴了,他可算是龙王坪村的一个人物,精明能干了一辈子,咋能吃这个亏呢?死活也不让高速公路朝这儿倒渣,宁陕县支路办、水利局都来做工作,说汛期来临之前一定得把工程弃渣从河床中清出来,“泻洪是国家的事,干嘛要我损失呢?”工程车停在河道中央,挖掘大斗无处下爪,茫然地朝着他张大了嘴,“怎么?想吃人啊,我才不怕呢。”
    冬季的一天,西汉公司二项目组管征迁的副组长胡勇,提了二两小酒来找乔老汉。“老乔啊,我看你家门口这地不行,就这地能种个啥啊?”“嘿嘿,也收成不了个啥,混个日子呗。”胡组长接着诱惑说:“改天我给长春路桥打个招呼,让他们的工程车给你再造上几亩地,咱这七零八落的小块块不就整端了?”乔老汉心里一合计,家里前对着河,后靠着山,哪能开出几亩地来,要是真有了这几亩地可就……随即嗫嚅道:“能成吗?人家工程车一天台班好几千呢?”“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胡组长一口答应下来,很快就把弃渣拉来给老乔造起了地,最后还给盖了层厚厚的可耕土。
    乔老汉笑着对记者说:“没修高速前,家里是比现在紧张些。”如今,家里招租了十来个工队的房客,还开了间小卖部。“这都不算啥,主要是我还给公路上供沙子呢。”看不出,这老汉还挺有远见,2002年,他就向宁陕县买断了门前河滩沙地的经营权,当时花了一万五,这二年光卖沙子就赚了不少,早把本翻回来了。
    几个民工模样的房客见记者跟乔老汉聊得好,都凑过来听,生怕记者不理解土地复垦的重大意义,有人接话说:“山里耕地少得不得了,你听听这地名就知道了,七亩坪、四亩地,为啥要这么叫,就是这块平地很稀罕啊,好几亩呢,我们就都是四亩地村的人。”听他们说,附近的四亩地村有一百多人在高速工地干活,“只要天不下雨,一月能收入一千多。”没修高速的时候,他们都在山西、河南的煤矿上务工,矿上事故多,而且一年才能回趟家。一个叫唐成兵的民工说到:“没办法,不出去干家里五口人都没得吃,媳妇和老人都有病,两孩子太小,全靠我一个打工呢,现在好了能在家门口干活了。”这些人都在20标给弃渣场砌挡墙,听上面说是为了防止弃渣场水土流失,保护环境用的。
    17标弃渣场平整的梯田上已经长出一层绿融融的大豆苗。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经理赵奇介绍说,这地方原是块河谷凹地,他们把4个隧道4万多方的弃渣填在这里,把原来占用的17亩零碎地恢复到40多亩耕地,连灌溉排水设施也一同修了,还给村里修了便道。他说:“我们一台挖掘机、一台装载机、两台自卸车在这儿呆了一个多月,没少费劲。”双河口村的村民简永民指着他种的豆苗说:“九月份就能收豆子了。”简永民还说,他有个小翻斗车给工地拉石头,一年能挣万把块钱,经济上比从前宽裕多了。
    山雨说来就来,撑着雨伞,第四项目组长王航带记者来到湿漉漉的43标弃渣场,这里是桑溪乡湘子村地界,已经到了较为平缓的秦岭南坡,随着开阔地的增多水田也渐渐多起来,一山之间呈现出北麦南稻的奇异景观。看着山凹中刚刚平整出的一大块土地,中铁四局一公司的党支书朱宏民说,我们给这个村恢复了60亩耕地,考虑到今后要种水稻,弃渣场上覆盖了50公分厚的可耕土,而设计只要求30公分。根据山势,工程队把耕地都做成了梯田,修了7米多宽的灌溉渠,把原来2米宽的乡村土路恢复成6米多宽的砂石道。让弃渣场变成漂亮的梯田,工程队花了近一百万。村民屈土存站在便民桥边欣喜地看着这块地说:“我们村人均耕地只有2分水田,过去只能靠天吃饭,你们给复耕的地真好,又厚又平整,土里没石头,好长庄稼!”中铁四局租住的这间崭新的白色小楼非常漂亮,像个别墅似的,与周围环境都有些不协调,朱宏民说,这家房东就是西汉高速的征迁户,用补偿款盖起了这座小楼租给工程队住。
    采访中得知,西汉高速公路在设计之初就尽量减少拆迁、少占耕地,合理选择取土、弃渣位置,保护耕地与环境的思想始终伴随着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大量隧道弃渣都进了施工单位自办的碎石厂,加工后用于填筑路基等工程需要,弃掉部分则填沟造田为农民办实事,弃渣场裸露部分全部恢复植被,修筑挡渣坝以防水土流失。通车的日子就要来临,看到秦岭深处这些曾经令人担忧的弃渣场逐渐变成良田,山民们依靠公路渐渐富裕起来的日子,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世纪工程造福百姓的点点滴滴。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