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期 第108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6-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
新闻作者:文 / 董邦耀
    我们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者,我们的岗位在路上,而我们的目光却永远向着前方。因为,山道弯弯,苍茫的群山正向我们发出深情的呼唤;炊烟袅袅,偏僻的村落正在焦灼地把我们期盼。
    “二环三纵六横七辐射”,这是一幅多么宏伟的蓝图!陕西的交通事业正在告别昨日的辉煌,向着更大的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神圣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就是:一项宏伟的事业需要一支优秀的队伍!而一支优秀的队伍必备的素质就是: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超凡的智慧。十年一剑,百炼成钢,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磨砺,我们的队伍在成长,我们在成长中铸就了陕西交通事业的壮丽与辉煌。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着目标所向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踌躇满志,我们的队伍必须向着更优秀的境界奋力攀登,超越自我,塑造卓越。
    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应当做怎样的努力呢?
    朋友们,在春花怒放的季节,当“世界读书节”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发出这样的呼吁:让我们认真地读书吧!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修路的,只要埋头苦干,舍得出力流汗就能出成绩,读书,那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有那么重要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当对“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书,是源远流长之水。人类自走出洞穴,结束刀耕火种、结绳记事后,书便以绚丽夺目的身影出现在了人类历史奔腾不息的长河中;而人类社会也因它的出现与原始的混沌蛮荒挥手作别,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人类文明史!如果要问,什么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我想答案理应是:人类创造了文字,又用文字组成书籍,这种精妙绝伦的组合吹响了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集结号”!
    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地沧桑,岁月悠悠,中华民族在艰辛漫长的生存抗争中,有过多少迷茫与求索,踏过多少泥泞与坎坷,经过多少血与火的磨砺,又创造了多少化腐朽为神奇……而这一切,都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什么将这些财富与遗产传递给后人,让历史昭示未来,提醒未来,让后人审读历史,传承历史?是书籍!是那些用心血和智慧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诗书经卷的先贤圣者。书,集中了前人的智慧,当这些智慧传到我们手中时,必将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开拓我们的道路,对此难道我们不该怀着感恩之心,向我们的先贤们呈上虔诚的敬意么?
    其实,这种感恩与崇敬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脉,并且一代又一代地血脉相承。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童年记忆:当我们刚刚结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日子,耳畔便响起了父母或长辈深情依依的议论:该送孩子去读书了;再穷也不能耽搁孩子读书啊……这是因为,天下所有的人早就达成了共识;读书才能成材,知书才能达理。知识就是力量!而一位伟大的作家则用精辟的语言告诉我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既然我们的先辈、我们的智者为我们搭好了那么多坚实的阶梯,我们又岂能在阶梯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呢?
    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惧怕读书。而热爱读书的我深切地体会到:书是人类最真诚的良师益友,最亲密的伴侣。这世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风流云散,海有潮起潮落,唯独书籍,对人的抚慰与关爱可谓不离不弃。忠贞不贰!只要你一卷在手,轻轻打开,便会使你如栉春风,如沐春雨,如饮甘醇;她会带你走进一个神奇的天地,让你的视野豁然开朗,让你的胸怀高扬起前进的风帆!
    关于读书的意义,我们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相信朋友们早已耳熟能详,不用我在这里鹦鹉学舌了。我想回答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人,读书真的那么重要么?
    我的答案是:读书真的很重要!
    一位著名学者说过:衡量一个企业的实力、评判一支队伍的优劣。最高的标准应当是文化。文化的力量是企业的团队最坚强的支撑力!而一名优秀的建设者仅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创造性劳动,智慧的劳动!
    临渴掘井式的读书是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遗憾。因为读书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知识、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灵魂品格。这也是一支优秀团队必须具备的素质。人必须摒弃浮躁,永远热爱读书,认真读书,才能让书成为化雨春风,催开心灵中的万紫千红!
    “胸有诗书气自雄”,如此,还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能遏制我们前进的脚步!
    如此,陕西交通大发展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变成壮美的现实!
    朋友,让我们认真读书吧!如果你早就爱上了读书,那就请坚持一生;如果你准备与书结缘,那就请――从今天开始!
                                                   (作者供职于厅史志办)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