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期 第108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2-06-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高考琐忆
新闻作者:文 / 杨永春
    高考前一天,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非常高兴,早早就告诉我连着四天不用上学。儿子就读的小学和用作高考考场的中学在一条马路上,为了不影响高中生“赶考”,小学生又迎来了一个“小长假”。
    在燠热的高考空气中,不禁想起自己18年前参加高考的情景来。掐指一算,当年出生的婴孩,今年也是高考的年龄。
    1994年,当时的高考还是在“黑色的七月”。我们是第一届取消预选、实行会考的毕业生,所以绝大多数同学有幸走进考场一试锋芒。在县城租住的民房里,我和同学早早起床,来到街上吃了一碗羊肉泡。这算是对自己的犒赏,平时精打细算,关键节点不由得奢侈了一把。从走进考场到考试结束,虽然感觉发挥一般,但心情并不过分紧张。作为应届毕业生,在我就读的高中能够一次中榜的只是少部分兰心蕙质的天才。我自愧弗如,所以总觉得这次高考只是为“高四”做准备,考不考得上无所谓,权当一次“实弹”演习。父母没有从家里赶来县城陪考,天性老实的他们总是把疼爱和期待装在心里。倒是有同住学友的姐姐从几十里外搭车过来,为弟弟带来食物和补品,让我也美美地享用了好几支“安神补脑液”。
    至今记得那年高考作文题目《尝试》,简洁明了,不像现在的给材料作文那样深奥。我当时写的是自己利用暑假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的经历,平铺直叙,文辞平淡。考完后和一位学友交谈,他说自己用了《读者》的一句经典:只要还没有放弃尝试,那你永远也不会失败。这位在我印象中总是手拿一本《读者》的学友在第二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法律专业,然而却在工作几年之后不幸患病撒手人寰。生命无常,情何以堪!
    发榜的日子,我骑上自行车赶到县城。在教育局院子的墙上,名单和分数被人用毛笔密密麻麻地写在红纸上。我抬眼一望,沮丧之至,模糊的数字似乎写着400多分,离分数线600多分(当时按标准分计算,计算方法我至今没搞明白)还差一截子。我再也没有心情去学校领取成绩单了,只好骑上车子疾驰回家,继续“尝试”到建筑工地打工。
    暑期结束,赚到基本可以满足学费的工资,我返回熟悉的学校复读。在门卫室,拿到了自己的成绩单,竟然是626分,比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1分。旁边一同来报名复读的学友竟有些羡慕,说我都是“过线”的人!但一个暑假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眷顾,我只好死心塌地再战一年。补习班里人满为患,迷迷瞪瞪一周,刚刚疏解完打工的疲倦,准备抖擞精神投入学习时,母亲托人送来邮寄到家中的录取通知书。我并没有报考那所学校,却在当时还有计划色彩的高考制度下得以成为委培生。是去是留,一筹莫展。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一边劝我再读一年以便有个更好的去处,一边让我听听家里的意见做个合理安排。在对自己底子不扎实的顾虑中,在走出农村、先就业、再深造的“急功近利”思想引导下,我远赴塞外青城走进了一所中专学校的“人才速成班”。
    参加了高考,没走进高校,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工作之余,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大学学历,侥幸通过司法考试,让我终可以略感慰藉。
    末了,节录一位我所崇敬的交通诗人勉励儿子的诗结尾:国家选人才,方式费斟酌。总得有一法,浪金淘沙颗。标准实难定,考试算一绝。实力凭己证,历史自己写。
(作者系陕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