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的粽子和油糕,标志着又一个端午节的临近。这个平常的节日,对我来说,因为两样食物都是母亲的最爱,所以感触颇深。
我小的时候,记忆中的母亲是健康又忙碌的,每年的端午节,家里都会包许多的粽子,煮在一个大的铁锅里,要煮一夜,因为有了期盼,那个特殊的夜晚,我们都是睡不踏实的,我和哥哥们心不在焉地说着话,心里盼着锅里的粽子快些熟,不时给灶洞里加点柴火,一会难耐瞌睡就睡着了。夜间的添柴任务就由母亲完成。第二天天刚微亮,我们就先后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揭锅捞出粽子,新鲜的、软软的、香喷喷的粽子迅速就进入到我们饥饿而幸福的胃里了。母亲偏爱吃甜食,在炎热的麦收时节,回家休息时,母亲在凉的粽子上面洒些白糖,能吃上这种东西对母亲来说是奢侈的,也是幸福的,她的那种满足是发自内心的。那个时候,疲惫的母亲总要回忆过去没有东西吃时的难过和对儿女的歉疚。那时的我总是不解,吃个这东西,有什么可感慨的呀?而且我是不喜欢吃糖的。所以老是蹭在母亲身边,听着她的唠叨和叮咛。
我结婚以后,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却从来也没有自己包过粽子,因为有母亲在,心里知道有人惦记着。每年节日前,细心的母亲必是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到了端午的当天或者前一天,肯定是指派某个哥哥或者侄子早早带着新煮的粽子和还带着露水的艾草,在我还未起床时来敲我家的门。那时的我是慵懒的,也是幸福的,看着母亲细心做的记号,小米的、大米的、有豆子的、无豆子的,都用不同的线裹着,想起母亲的操劳和细心,心里涌出的是满满的感动和骄傲。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大病导致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一切的温暖都戛然而止了,记忆中的温馨和香甜变成了一种揪心的痛,那些有明显标志的传统节日更是这样,一物一景都勾起我对母亲的回忆。所以,对于母亲已经离世的我来说,过节成了一种精神的浩劫。记得在某一年的端午节早上,我去一个朋友的办公室里,中年的他正泪流满面坐在那里抽烟,见我来临,无限伤感地说“今年的节日我还不习惯,早上父亲没有提着新煮的粽子来敲门,仔细一想才记得,原来母亲已不在了。”朋友的母亲是那年的四月不在的,他的这句话一下子冲击了我敏感的内心,也使我对他肃然起敬。那时那刻,我们是完全陷在一种情绪里的两个孩子,也因此,我们一直维持着珍贵的彼此尊重的情义。
又一个端午节,超市里,五花八门的粽子可谓是琳琅满目:豪华的外包装、夸张而动人的宣传语、吓人的价格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商品化的时代。可是作为商品的粽子是冰冷的,是绝对物化的存在。虽然制作者也是费尽心机,可是因为没有情感的浇灌,也就失去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所有的节日都是因为情感才温馨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如此。那满街飘香的艾叶,在每一个深情的人的心里,都会荡漾起温暖而甜蜜的亲情,叫我们倍加感念这人世的美好和情义的珍贵。(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