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期 第6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8-2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秦道变通途 秦文传四海
----------著名学者萧云儒纵论交通文化      
新闻作者:文 / 董 昀
    关于陕西,关于陕西的路文化,可说的话题太多……
    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诗篇。
    十三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得自古以来的陕西道路总是风烟滚滚,车马,留下了多少历史的足迹,沉积了多少中华文化。
    在长安道旁,白居易叹道,“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王勃在“城阙辅三秦”的长安路边送别了自己远去蜀地的友人;卢照陵深感于名都交通的繁华,赞叹道:“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边塞诗人们去国万里,在陕西的道路上立下了壮志报国的雄心!从古至今,三秦的大道,从来都是不凡的道路!走在陕西的路上,你会为历史文化遗存的完好博大所震叹,更会为现代交通建设的勃勃生机而感喟!
    8月21日,著名学者萧云儒在陕西交通文化建设研讨会上,纵论陕西交通的古今变迁,畅谈陕西道路文化的辉煌历史,纵横排阖,精彩十分。来自全省交通系统各单位的人们受益匪浅,对传承和营造陕西交通文化有了全新的、深入的认识。
    萧先生谈到,交通的本源意义是:以交通地域为基础,交易经济、交流文化、交感心灵,达到交汇、粘合社会的目的。交通对于社会的安定统一有着重要、深刻的作用,政令畅达、物流送达都离不开交通。所以,“路”既是物质的路,更是历史之路,人生之路,心灵之路,知识之路!一条被称为古道的路就成了一份文化遗产,走在路上,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文化信息。包茂路上,多少革命青年由此奔赴延安,壮志不悔;丝绸古道上,张骞36年艰难跋涉,永不回头,终于汇通天下经济;秦岭山中,曾经让诗仙李白感叹“难于上青天”的从长安入蜀的“蜀道”起点,而今,西汉高速即将通车,通蜀之路的艰难险阻都凝聚在了西汉路上的龙脉雕塑上,不畏艰难的陕西交通人长缨在手,缚住了秦岭这条苍龙!
    人生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生存状态,“在路上”的动态生活给了人类重要的进步动力,“动”给现代人遗留了众多文化痕迹。萧先生谈到,千年长安,古道纵横,所有中国的路中,陕西的路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从长安延伸出去的四条古道,构成了中国古代四个文化圈。第一条路是从长安出去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回鹘文化圈,一直达到欧洲地中海沿岸。第二条古道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到兰州,到达拉萨,直至尼泊尔和印度,沟通了中原土地文化与西藏文化、南亚文化圈。第三条为昔日的秦直道,今天的包茂线所在地,这条路一直延伸到了贝加尔湖流域。秦大将军蒙恬,汉将卫青曾率大军征战于此。这条被称为草原之路,骏马之路的古道,一路烟尘,达到毛乌素沙漠,渭北沿线留下了当年将士们的众多遗迹。第四条古道由秦蜀古道延伸至云南大理,瑞丽,沟通了中原文化、川滇山地文化、以及中南半岛的文化。长安的四条古道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一种大混合的文化,并与世界文化得以沟通。四条古道沿线还形成了许多瑰丽的民族漩涡地带文化现象,更令人感叹的是,超过72%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景点都分布于这些古道沿线。
    在千年历史古道文化的基础上,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的高速公路网是中华道路文化历史积淀最厚重之地,也是文化话题集结之地,陕西的交通文化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在交通文化的内容和划分上,萧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首先,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内部的文化,是修路人,养路人的文化,是交通系统各单位的文化,这些是交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其次,交通文化还应该是公路作为一个载体所呈现、展示的文化。公路是人类动态活动最密集,最集中的展示窗口,公路横穿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应该最大可能的发掘它对文化元素的承载量。不同地区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道路文化风格,西汉路的龙脉群雕就是与历史文化紧密贴切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更细微之处,甚至沿路的色彩,灯光,标识等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再次,交通文化还包括交通行业文化与公路所承载的文化对周边城乡社区和民众的辐射。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的互动,交通系统的图书室,宣传栏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而民众的文化又可以滋养交通文化,这是一块尚待大力发掘,开拓的领域;最后,交通系统应花相当大的精力去提升、归纳公路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回馈现实交通文化建设。条条道路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可以衍生积累为深厚的公路文化,通过收集和整理就可以铸造一条路的文化精神。公路文化的故事应当转化为一段不朽的记忆,变成一种精神财富。在陕西的公路建设史上,就在郭家山隧道最后一米打通的那一刹那,西安与成都两大都市连为一体,“通蜀之路”的新历史时代宣告到来!“蜀道难”就成了一段历史,一段记忆!历史虽然漫长,但常常记忆的却是关键的瞬间,郭家山隧道的贯通就是这样的闪亮瞬间,是永远值得记忆的交通历史!
    在现时代,大众文化、传媒文化、科技文化如洪水猛兽之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大文化时代到来,为人类找到了在文化和艺术活动中,最广阔、最全面展示自我的手段。萧先生提出,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机遇,掌握方法,才能更好地弘扬交通文化。
    最后,萧先生指出,在我省建文化强省的洪流中,交通文化建设要强,就要有强观念、强方法、强品牌、强项目和强组织者。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