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网络媒体,以其快捷时尚的特点赢得新时代的青睐;西汉高速,以其无限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8月14日至8月18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高速集团与汉中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网络媒体西汉高速行”采访活动,邀请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经济网、腾讯网、陕西政府网、西部网、华商网、古城热线、白鸽网等十家网络媒体记者对西汉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路段进行参观采访,并于8月17日召开了采访座谈会。青山绿水间,网络媒体的记者们做客秦岭,在一次亲密接触中,感触西汉高速。
钱海峰(西部网):
我是第二次来(西汉路采访)了,大概十天前来过一次,虽然相隔只有十天,但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进展得很快,已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也不难看出整个汉中上下对西汉路的通车期待很高,而且做了大量工作。
建议:汉中的宣传推介只局限于汉中本地,这样意义不是很大。实际上西汉高速公路是联系关中和汉中的纽带,应该从这方面加强沟通联系,多向外推介。
王玉斌(白鸽网):
这次有机会走还未建成的高速公路,而且是走在蜀道上最艰难的路段,感觉非常震撼;再就是这次深入一线、基层,感觉建设者工作相当艰辛,应急医疗服务站也让我体会到西汉公司对一线员工的关心,我想这可能也是西汉路能提前开通一个原因。
建议:《华夏龙脉》群雕如果配以讲解,将是对去汉中旅游是个有效地促进。另外,能否在汉江停车区见一个清水码头,让游人零距离感受水天一色。
刘斌(华商网):
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座的各位中最受益的就是我了,因为我是汉中人。走了这一路,感受到了工人建设的艰辛,西汉路建设历经4、5年,也没假期,工人们吃住不好,很多人都很年轻,他们将人生中最精华、青春的时光献给了工地。西汉路在建设过程中既无天时,也无地利,就占了人和,所以我觉得西汉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优秀,管理上做得很好。
建议:汉中是旅游景点,是否可以在西汉高速公路沿线每一个地点(出口)设个文化墙,方便旅游出行。
何锦涛(腾讯网):
我有三点建议: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工作,大山阻隔,遇山打洞,遇河架桥,太辛苦了,能不能给咱们的工人塑个像,甚至做得更多元化一些。二是在企业文化中更加注重一线工人的筑路精神。比如,七亩坪的群雕是讲蜀道文化,也就可以把西汉路建设的艰辛像讲蜀道故事一样讲出来。三是讲西汉路不能只讲西安到汉中,应该把西北和西南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得更多一些,服务也更人性化一些。
孙欢(新华网):
我对西汉高速公路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它的两部主题,一是绿色生态;另一个是人性化的服务。陕西的人都知道汉中是陕西的小江南,但对于陕西以外的人可能对汉中的形象定位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只知道陕西就是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等等的形象定位,并不知道陕西还有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建议:能否用更多的方式或主题,将游人经西汉高速公路,从秦淮以北进入江南文化城市汉中以更多的启示或联想的空间。
杨学燕(中国经济网):
我也是对服务区比较感兴趣,走了其他的高速公路,觉得这里的服务区建设很有特色,颜色也很鲜艳,形式也很统一。
建议:能否用一种涂鸦的方式,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传递这里的文化概念,让宣传更富有现代气息,颜色更丰富,这样走在路上,服务区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间就能更加醒目。
甄晓春(陕西政府网):
通过这次西汉高速行,可以看出高速集团对网络媒体宣传的重视,但从宣传角度来讲,如果稿件一发就过去了,看两天信息就下去了,宣传力度就不够,所以,具体的操作方式还需要讨论或共建一下。就政府网站来说做专题会更好一些,我们会做相关的专题。当然也需要一些丰富的电子文本材料,放多久也行,每个网站都放效果会更好一些。
何冽玮(中新网):
我说两个细节方面的建议,一是可否当景观绿化广场的植被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在绿化方面做一些人性化的友情提示标牌,以此保护好这些绿化植被;二是在标牌上介绍植被的名称、生长特点等,让游人享受快捷之旅的同时增长知识,也更富于文化路建设的意义。
田野(古城热线):
四天的采访,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震撼,我也是个旅游爱好者,但我还没有见过路两边都是绿色植被覆盖的公路,非常舒服。二是感动,在工地看到工程师穿着开了口的衣服,没有时间回家去换件衣服,这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在宣传方面,我们要将工人辛苦的建设场面更好地表达出来,告诉途经西汉高速公路的司乘更多关于公路建设背后的故事。
鲍雪飞(西安新闻网):
我是第一次来汉中,以前早就想来汉中和四川,都是因为路难行、太遥远,这次西汉路开通后会很方便,将满足我这个心愿。
建议:以前所见的服务区服务功能很少,建议西汉路能将服务区做得再细一点,包括文化方面的一些东西。前日去了汉江停车区参观,觉得地方很好、风景优美,就是停车位偏少,人多时可能就无法停放了。同时,我们可以借助服务区停车位置比较多的优势,在服务区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好地展示蜀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