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期 第121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3-10-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第一版 下一版 >
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
----------西安地铁1号线乘坐感受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张 路 通讯员 王晓东
    地铁不仅是一种快捷的交通工具,它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种文化以及文明的延伸。
9月15日,西安地铁1号线试运行,西接西咸新区,东连纺织城,在北大街站与2号线交叉,构成了西安轨道交通网络的十字骨架。1号线的试运行,使西安迎来了地铁换乘时代。10月9日上午,记者从地铁1号线西段终点站上车,开始了这趟地铁体验之旅。
 
后围与后卫
    作为西安与咸阳的中转站,后围寨的乘客比想像中的还要多。
    后围寨位于西安城郊以西,由大寨子、陈家庄、秧歌村、段家村、沈家堡、罗王村6个自然村组成,距西宝高速、绕城高速出口不远,毗邻三桥车城,又是咸阳到西安的桥头堡,客流量非常大。
    来到站前,记者看到地铁1号线在此设站名为后卫寨站,“卫”与“围”音同字不同,难道是管理部门搞错了?
    看到记者的疑惑,地铁1号线后卫寨站值班站长告诉记者,“围”与“卫”是有历史渊源的――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古长安的皇城外的4个方向设有4个卫戍部队,分别为前、后、左、右4卫。如今西郊的后围寨应为原“后卫”所在地,故命名“后卫寨”,年长月久,人们把“卫”读写为围,后卫变成了后围,后围跟前的村子便叫做后围寨。此次地铁设站时,考虑到历史传承,将“围”又改了回去,就有了现在的“后卫寨”站。
    原来如此!后卫寨――指示性与历史性的完美融合。
    来到后卫寨站入口处,一个大大的logo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图标呈印章状,下方为一古寨门楼,左上方是士兵铠甲,造型简单,历史气息浓郁。值班站长说,logo设计是西安地铁的一大亮点,站站不同。例如,皂河站,以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一皂河为主题,对沿河景观进行提炼,明确传达站名信息。万寿路站以站点附近的万寿寺塔为主要元素,进行提炼概括,传达该站点经济商业区的特点。
    想不到一个简单的logo竟然包含了这么丰富的信息。记者折服于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同时对1号线的探究欲望也更加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9月15日,地铁1号线试运行后,咸阳市于9月16日将13路、21路两公交线路延伸到地铁1号线西端终点站后卫寨,同时咸阳至西安的59路、副59路公交车在后卫寨设站,实现了4条公交线路与地铁1号线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拉近了两市距离,为咸阳市民乘坐地铁进出西安提供了便利。
 
历史与现代
    乘自动扶梯到地下一层,就进入后卫寨站站厅内部了。据了解,西安地铁1号线共设有自动扶梯120台,垂直电梯37台,乘客可以非常方便的进入车站。
    后卫寨站为双层双跨车站,中部是站厅公共区,两端为设备管理用房区,并按规范要求合理划分了防火分区。建设时,考虑进出站客流流线,站厅分为非付费区和付费区,并用栅栏分割,通道、安检仪、售票机、检票机等均有清晰标线,减少了站内客流的交叉和干扰。
    进入站厅,一股浓浓的汉唐之风扑面而来,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建筑科技在此碰撞,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值班站长告诉记者,地铁1号线的设计风格强调“线性”,自西向东贯穿周、秦、汉、唐、明等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中心区域,沿线历史遗迹、人文古迹众多,时间跨度较2号线更加悠久。因此在1号线的站厅建设时,设计者以中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斗拱”作为贯穿全线的设计标志性元素,使全线车站保持装修中心思想统一。以北大街站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过渡,木纹斗拱由繁到简,由细致到粗犷。以“四门”(开远门、玉祥门、朝阳门、通化门)、“两河”(皂河、汉樱┳魑区域分界点铺陈,保持全线设计脉络清晰,不同站点斗拱变化不同。方案设计优化了柱子与天花板接口关系,双柱站以虚光衔接天花和柱子,单柱站则将柱面材料延伸至斗拱造型内,保持接口整齐美观。柱面合理体现文化元素,展现古都风貌及特点。全线车站均在柱面适当位置体现文化元素,从秦、汉、唐时期瓦当、砖雕中提取水波纹、万字纹、回形纹、云纹、绳纹、兽纹等应用在柱面石材雕刻上,映衬设计主题。各个车站地面饰以不同的石材拼花,呼应造型天花设计,加强文化氛围,附以其他区域的局部个性设计,深化空间层次,是空间效果更为完整统一。
 
科技与人文
    在站厅西侧,是一组自动售票机、查询机。据介绍,地铁1号线采用自动售检票(AFC)系统,以自动售票为主,人工售票为辅,设有剪式门自动检票机,与地铁各线路通过付费区换乘。AFC系统使用非接触式IC卡作为车票媒体,采用计程、计时票价。单程票采用简易非接触式IC卡(薄卡式);储值票采用非接触式IC卡,储值票包括地铁专用车票及“长安通”车票。
    记者来到一台售票机前,选择纸币购买,投入纸币,选择站点,点击确定,吐票、找零,整个过程用时不到30秒,非常快捷。持票通过安检,顺着指示标志,记者来到右侧的站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以“古都新区”为主题的大型人文景观墙,展示内容是一幅古代的画卷,以古铜打底融以绿色为主的多种现代色釉,创作手法新奇,不失历史风范和大气。地铁1号线文化墙的设计者――西安美术学院李路葵老师说,人在进入地下通道时会有一种压迫性的感受,而文化墙的设计可以分散和舒缓人们的压力,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地铁1号线19个车站都设立了反映站点所在位置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大型人文景观墙,以汉风为主,唐风为辅,涵盖人文西安、生态西安、科技西安、和谐西安四大主题思想,在地下通道中向人们诉说古都汉唐文化与现代面貌的风采。如玉祥门站的“万古长青”、开远门站的“丝路风情”、劳动路站的“蔚蓝产业”、朝阳门站的“旭日东升”等文化墙,都力求将传统与现代集合,历史与现实辉映,体现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西安的活力风貌。
    欣赏完文化墙,记者来到站台候车区。站台长约120米,采用屏蔽门系统,在屏蔽门外侧1米画有安全警示黄线。车辆进站,屏蔽门打开,乘客有序上车。正当记者犹豫要不要帮助一位推婴儿车的妇女时,只见她轻松地将婴儿车推进了车厢,此时记者才发现,考虑到乘客上下列车的舒适度,站台与车厢地板高度大致相当,非常便捷。
    进入车厢,仿佛来到了蓝色海洋――深蓝色的地板,浅蓝色的座椅,扶手、吊环、车内装饰也以蓝色调为主,镶嵌在科技感十足的不锈钢车体内,感觉既干净又清新。西安地铁公司机电设备处副处长谢红介绍说,1号线列车采用中国北车集团研制的B2型车辆,轻量化不锈钢车体,外表采用免涂漆处理,既绿色环保又降低了对车体外表面的维护成本。列车主打象征和谐包容时代特色的蓝色调,车门两侧采用黄黑颜色装饰,旨在提醒乘客注意车门开关;不锈钢扶手全是磨砂质地,不会残留指纹;列车空调增加了新风预热功能,使冬季通风时交换进入客室的空气得到加热;座椅设计了互不干扰的流线型靠背,更加符合人体力学原理,乘坐更加舒适;再加上LED自动报站器和液晶显示屏,车厢设计处处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感慨与展望
    为了体验地铁换乘,记者在北大街站提前下车。从后围寨到北大街共10站,用时23分钟左右,相比公交车和私家车而言,快了很多。
    在北大街站,记者见到了西安地铁运营公司站务分部主任姬艳飞,据她介绍,目前西安地铁1号线日均发送旅客17万人次,2号线日均发送旅客近25万人次,换乘人数7万人次,并且在稳步增长之中。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西安地铁1、2号线共运送旅客492.62万人次,线网日均客运量70.37万人次。其中1号线开行2030列次,共运送旅客175.4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25.06万人次;2号线开行2442列次,共运送旅客317.2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45.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5.35%。
    客流持续稳定增长,这在预料之中。地铁1号线沿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布设,将三桥车城、大庆路“电工城”、康复路批发市场、纺织城等大型客流集散地紧密连接起来,有力地支撑了东西向拓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并通过对城西客运站、火车站、城东客运站和纺织城客运枢纽等有效地连接,充分发挥了西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功能。
    2012年10月西安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批15个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省交通运输厅结合省委、省政府“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战略要求,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支持西安“公交都市”创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指导工作,为西安市“公交都市”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开局。
    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局长刘三刚介绍,结合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程,西安市就是要形成以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公交场站、慢行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辅助、出租汽车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让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乘车更舒适、换乘更方便”。目前西安市常规公交日均客流量500万人次,出租汽车110万人次,轨道交通50万人次再加上长途客运日均流量14万人次,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今后在长途客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零距离换乘”,引导外围交通换乘城市公共交通进入市区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地铁1号线试运营标志着西安地铁“十字形”骨干路网的正式形成,目前地铁2号线二期、3号线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地铁出行分担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今后,西安市将按照轨道交通每年开工建设一条、投入运营一条的速度,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步伐,西安地铁棋盘+放射性路网的格局日益清晰。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