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期 第14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12-0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陕西路桥:在“地质博物馆”中刷新纪录
新闻作者:文 / 白秋薇 孙夏丽


    在攻克涌水、涌泥、溶洞、溶槽、围岩差等重重难关,历经325次大小变更后,湖南省龙山至永顺高速公路大坝隧道终于在今年8月6日实现双洞贯通,施工期间“零”安全事故、“零”质量事故。
    对于承建的陕西路桥集团龙永高速24合同段项目部来说,这个贯通来之不易。
地质大考:多重难题阻施工
    龙永高速公路纵贯湘西州南北,穿行于武陵山腹地,隧道有19条,桥隧长度占总里程的58.7%,是目前为止湖南省内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
    大坝隧道全长4.48公里,是陕西路桥开拓湖南市场后承接的首个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隧道虽短,但地质状况让人堪忧:穿越3条断裂带,岩石风化严重、完整性差,溶蚀裂隙、溶洞发育丰富,地下水储量大并通过岩溶管道与地表水紧密联系。
    2014年5月23日暴雨后,大坝隧道右洞发生大规模突涌水灾害,最大流量达每小时1.45万立方米,涌水持续5天,造成大范围的初支及二衬破坏。8月17日,右洞因暴雨再次出现大规模突涌水,造成涌水段底板、边墙隆起。据悉,隧道涌水段处于3条断裂带影响的核心区域,地下相互联系的导水通道,大大提高了涌水封堵的难度。加之涌泥、塌方、溶洞、溶槽、暗河等多重困难,大坝隧道也因此被业主、监理及行业相关人士称为“隧道博物馆”。
安全大考:建设运营无缝对接
    涌水致使隧道停工近3个月,治理迫在眉睫。结合地质及施工实际,陕西路桥24合同段项目部拿出了3种治理方案:打导洞泄水、洞中架桥避水、深部注浆堵水,方案突出“三个安全”,即施工安全,运营安全、生态安全。业主龙永公司组织召开了多次施工方案论证会及优化讨论会,先后邀请了包括钱七虎、顾金才、周丰峻、宋振骐四位院士在内的多位国内著名隧道专家,对隧址区地质情况及突涌水灾害处治方案进行讨论及优化。
    鉴于隧道治理段埋深不大,水压有限,以现有技术和材料、工艺能够做到可靠封堵,几经论证后,专家组最终形成了“以堵为主,限量引排”的指导思想,选取了深部注浆处治方案。根据探测结果及钻探揭露的围岩情况,这套方案依据“分段治理、重点突出、防排堵截、深部疏导”的治理原则,对隧道涌水区域分为28个治理段,采用系统防治注浆和区域加固注浆的治理思路,最终形成全封闭隔水加固层。24合同段总工陈冬打了个比方,“大山就像人体,水是血管,堵住的水和富余水最后都引到排水系统。隔水加固层就像给隧道穿上了一件盔甲,确保后期的运营安全。”
创新大考:“小魔术”大作用
    确定了治理方案,似乎就可以复工了,情况并非这样。丰富的地下水,让注入的水泥浆仿佛进了无底洞,一进去就被水流冲走,一个孔注浆半个月却形不成耐压层。怎么办?
    在24合同段项目部,来自山东大学的科研人员给记者做了一个魔术般的实验:两个普通的塑料水杯,一个倒入少许水泥浆,一个倒入少许淡黄色液体,将二者混合,并不停在两个杯子里倒换,很快混合液体变成果冻样滞留在杯子里倒不下来了。一看时间,从液体到变成果冻样只用了17秒。科研人员调控两种物质的配合比继续实验,最快一次凝结竟然只用了7秒。
    这种神奇的淡黄色液体就是24合同段踏破铁鞋找来的GT-1速凝膏状注浆材料,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首次在公路隧道涌水治理中应用。这种材料终凝时间为2分钟到45分钟,一小时内形成的强度堪比普通水泥三天形成的强度,有力地保证了涌水封堵效果。注浆钻孔施工过程中,部分钻孔位置较高,普通钻机难以施工。为此,山东大学又研发了新型可升降式履带钻机,能够满足各种角度、高度钻孔施工,保证了钻孔施工质量。
工艺大考:挑战“微创手术”
    在大坝隧道涌水治理中,钻孔和注浆工作量已经达到国内最高标准。“300米范围内的注浆量达到近2500立方米,这样的工作量在国内岩溶地区是前所未有的。根据龙永高速总体通车目标,灾害治理的时间只有三个半月,工期也很紧张。再加上施工组织、工艺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确实是一种大考验。”24合同段项目经理胡伟说。
    由于隧道涌水段初支已经全部完成,部分区域二衬也完成施工,深部注浆是壁后施工,相当于给隧道做“微创手术”,工艺要求很高。专家组也提醒,“要针对不同类型涌水情况进行注浆设计,选择科学合理的注浆材料和工艺。”为保证注浆封堵效果,24合同段采用了包括分段前进式注浆、单双液交替、反复强化注浆等在内的精细化过程控制注浆技术。例如,针对钻孔深达30多米的涌水治理,采取分段前进式注浆,因为一次性成孔、注浆需求的压力比较大,操作存在风险。这种注浆工艺要先打5米钻孔进行注浆,再从0米打到10米,从5米处注浆到10米,如此反复循环,避免注浆过程中由于压力太大对岩体产生破坏,保证施工达到预期效果。
    2015年11月15日,大坝隧道涌水段注浆处治工程全部完成。通过对注浆封堵效果进行检查发现:岩溶裂隙、溶洞被浆液完全填充,检查孔取芯率约90%,基本无渗水现象。
    采访时,记者偶遇龙永公司副总工马继军。作为业主成员,他对24合同段的实战能力颇多肯定,“他们比别的标段晚进场一年,又遇到了这么多少见的地质灾害,最后还能如期贯通大坝隧道,确实能战斗!”  











采访手记:
从5000公里说开去
    高速公路总里程即将突破5000公里――这是陕西交通人的“十二五”答卷。
    1989年建成的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是陕西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交通部优质工程一等奖。西三线的成功实践,为陕西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队伍和人才,当年承建西三项目的陕西路桥集团是其中之一。
    5000公里话路桥,说说一个企业的开拓与创新。植根行业土壤30年的陕西路桥,经过改制阵痛后,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跑市场、找项目、树品牌。在已通车的4000多公里的陕西高速公路里程中,路桥集团承建了1000多公里。今年,仅集团下属的路面公司就有9个工程属于5000公里通车项目。陕西路桥这块“金字招牌”,让省内外业主频频伸出橄榄枝邀请投标;在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项目上,总有路桥职工冲锋在前的身影;路桥人还走出国门,把足迹印在伊拉克、安哥拉、阿联酋等国的土地上。
    5000公里话路桥,说说一个行业的责任与担当。以秦直道、丝绸之路闻名的陕西,一度是交通凹地。知耻后勇的交通人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实现了发展短板向竞争新优势的大转换。在省社科院的民意测评中,道路建设满意度排名第一。省委书记赵正永高度肯定:陕西经济社会这几年有这么好的发展形势,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大发展功不可没!如今,17条高速公路、25条普通国道贯穿全省,5个国家公路运输网枢纽镌刻在三秦大地上,成为躺着的丰碑。
    5000公里话路桥,说说一个西部省份的崛起之路。五年里,全省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投资约4008亿元,陕西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诞生了千亿县和百亿镇,居民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省委、省政府“三个陕西”的发展战略中,交通人奋勇当先贡献一己之力、一技之长。据初步测算,交通运输对全省经济直接贡献率超过5%。
    5000公里话路桥,说说一个群体的大爱与小我。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路桥人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排头兵。路在哪里,兵就在哪里;兵在哪里,爱就在哪里。这份爱,在被成群牛虻叮咬的放线小伙子专注的眼神里,在路桥人为抗击暴雨山洪筑起的砂墙里,在年轻的项目经理夜查工地的剪影里……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西宁深有感触地说,“一路艰辛、一路辉煌的背后,是8万职工在伟大事业召唤下凝聚成的‘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交通精神。”
    人有精神能立业,人有精神最可贵。5000公里的荣光属于每一个交通人、路桥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