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陕西交通人“大爱在心,为民开路”,又筑就了一条现代化高速公路,悄然滑过烽火古关――朝秦暮楚之地关垭长城,打通了东出湖北的又一条新通道,这就是11月25日建成通车的安康至平利高速公路。
勤耕细做筑精品
安平高速公路桥隧比例高达57%,项目穿越区基本为千枚岩地质,造成高填方路基9.567公里,高边坡142处。加之,陕南雨季长、地质复杂,有效施工时间短,工程质量成了重中之重。
在建设过程中全面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卡及责任区制度。严格执行“两准入、两验收、一认可、一比对”管理模式,严把原材料进场关、工艺工序关和质量检测关。对标准试验,过程抽检进行比对试验;对隧道二衬台车实行准入制;对隧道初期支护、路基跨区交工实行验收制度;对所有重要的单项工程、重要工序和重要部位、关键施工环节实行首件认可制度。先后15次邀请专家现场咨询,对V形沟用强夯加固、预留工后沉降的措施减少沉降;对全线填挖结合部的构造物进行逐道排查,建立监测台账,根据沉降情况专项整治;对隧道开挖、初喷和防排水施工,严格执行全程旁站和工序交验制来有效防范质量隐患。
落实“五化”标准。梁片预制采取智能张拉、自动喷淋,智能压浆,智能监控。小型构件全线集中预制,采用聚乙烯硬塑料等标准化模具,在大型振捣台上集中振捣,确保构件的外观质量。落实固化推广的先进工艺、工法,严格按照桥面系施工质量控制办法组织桥面施工。路面中面层碎石整形工艺,上面层实行二次水洗。SBS改性配方、加工经专家评审,实现了全线技术、管理和检验标准“三统一”。房建、绿化、交安、机电和伸缩缝施工的各分部、分项工程,严格执行首件产品认可制。
为抓好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对路基高填方、高边坡、排水、水中墩、岸坡防护开展专项整治,对施工关键部位、隐蔽工程专人重点跟踪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全面引入了第三方,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检测,确保质量薄弱点处于受控状态。每季开展质量回头望,全面排查已完工程的质量状况,确保不留质量隐患。工程单点合格率94.8%,关键指标合格率100%,弱项指标合格率93.8%。
抢抓进度重安全
安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从开工后,管理处就组织召开大干动员会,编制《各合同段人员设备投入秩序手册》,全面推行“阶段目标责任分解法”,逐步形成“全工作面覆盖,全建设周期大干”的工作格局。
面对2015年底通车的目标,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管理处制定并下发了《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办法,使得工程管理更加规范、科学,为工程进度奠定制度保障。
针对工程进度实际问题,管理处成立了征地拆迁工作组、汉滨段推进工作组、长隧道施工领导包抓工作组、路面、房建工作组等。对内实行“三包”工作责任制,即领导包项、科室包条、员工包片,将进度管理责任,落实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专业工程师身上。坚持周例会和考核问责制,实行“5+2”、“白加黑”、“雨加晴”工作制。对施工单位实行“三层考核、五项奖励”,三层考核是综合考核、节点考核和专项考核。五项奖励是进度奖、排名奖、质量奖、环境奖和专项奖。对黄洋河互通,枫桥隧道、平利隧道三大控制性工程安排专人管理,考核。从2014年9月份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大干60天”和“大干100天”、“攻坚60天”劳动竞赛活动,有效的促进、提高了工程进度,为通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及省交通集团《变更设计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变更预报、现场调研、研究论证、审批实施”的工作程序,明确权限,及时处理,做到“先设计、后变更、先批准、后施工”,确保“程序完善、方案可行、资料齐全、数量准确、费用合理”。过程中,计量支付实行“一厅式办公”,每月计量审核不超过5天时间,做到“不拖、不压”。严格控制0号清单,定期进行现场核查,做到“不重、不漏”。在项目建设中,结合工程节点,有效开展“平安交通”、“安全生产月”、“平安工地”以及隧道安全专项检查整治等系列活动,安全生产平稳可控。
协调征迁绿色路
安平高速项目建设的难度,不仅仅体现在与恶劣的地质条件和动真格的工程技术层面,更在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综合解决规划、管理、环境协调方面遇到的问题。
建设中,全体参建人员紧紧依靠安康市政府和沿线各级协调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坚持征地拆迁大原则、兼顾公平、认真负责、主动协调、妥善解决群众利益和影响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保障项目建设不拖工期,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了路地共赢,陆地和谐的目标。共征用建设土地5137亩,临时用地1380亩,拆迁房屋1015户,杆线改移448处,拆迁房屋1015户(147218平方米),杆线改迁448处,全部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及时化解各方大小矛盾368起,信访案件化解率达95%以上,重访率不超过3%,无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在工程建设中,紧紧围绕“绿色、环保、生态”的目标,最大限度的避免“打扰”生态,严格执行环保工程“两个同步”要求,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客土喷播2万平方米,种植刺槐、香樟、枇杷、女贞等20多种等经济树种24500株,绿化面积10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绿100%以上。
针对工程进度实际问题,管理处成立了征地拆迁工作组、汉滨段推进工作组、长隧道施工领导包抓工作组、路面、房建工作组等。对内实行“三包”工作责任制,即领导包项、科室包条、员工包片,将进度管理责任,落实到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专业工程师身上。坚持周例会和考核问责制,实行“5+2”、“白加黑”、“雨加晴”工作制。对施工单位实行“三层考核、五项奖励”,三层考核是综合考核、节点考核和专项考核。五项奖励是进度奖、排名奖、质量奖、环境奖和专项奖。对黄洋河互通,枫桥隧道、平利隧道三大控制性工程安排专人管理,考核。从2014年9月份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大干60天”和“大干100天”、“攻坚60天”劳动竞赛活动,有效的促进、提高了工程进度,为通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及省交通集团《变更设计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变更预报、现场调研、研究论证、审批实施”的工作程序,明确权限,及时处理,做到“先设计、后变更、先批准、后施工”,确保“程序完善、方案可行、资料齐全、数量准确、费用合理”。过程中,计量支付实行“一厅式办公”,每月计量审核不超过5天时间,做到“不拖、不压”。严格控制0号清单,定期进行现场核查,做到“不重、不漏”。在项目建设中,结合工程节点,有效开展“平安交通”、“安全生产月”、“平安工地”以及隧道安全专项检查整治等系列活动,安全生产平稳可控。
协调征迁绿色路
安平高速项目建设的难度,不仅仅体现在与恶劣的地质条件和动真格的工程技术层面,更在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综合解决规划、管理、环境协调方面遇到的问题。
建设中,全体参建人员紧紧依靠安康市政府和沿线各级协调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坚持征地拆迁大原则、兼顾公平、认真负责、主动协调、妥善解决群众利益和影响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保障项目建设不拖工期,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了路地共赢,陆地和谐的目标。共征用建设土地5137亩,临时用地1380亩,拆迁房屋1015户,杆线改移448处,拆迁房屋1015户(147218平方米),杆线改迁448处,全部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及时化解各方大小矛盾368起,信访案件化解率达95%以上,重访率不超过3%,无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在工程建设中,紧紧围绕“绿色、环保、生态”的目标,最大限度的避免“打扰”生态,严格执行环保工程“两个同步”要求,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客土喷播2万平方米,种植刺槐、香樟、枇杷、女贞等20多种等经济树种24500株,绿化面积10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绿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