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期 第14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12-0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话说西安名人
新闻作者:■ 李 虎


    十三朝古都西安名人辈出,灿若星河,是这座城市无可比拟的文化财富。这里介绍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大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柳宗元
    柳宗元资料上都说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文集叫《河东先生集》,因此一般人都以为他是河东人,河东在山西运城一带,其实是他的祖籍。柳宗元并没有去过河东,他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出生在长安,在长安长大,城里有他家的祖宅,南郊的沣河岸边有祖传的庄园。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定居长安两百多年了,他的祖先在隋唐之前的北周时代已经在长安安家落户,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他们家的祖坟都在长安,地点在京兆万年。
    可是为什么人们老以为他是河东人呢?因为唐朝是一个讲究家族出身的时代,河东柳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显赫士族,河东实际就是他们家族的标志和徽章,是区别于普通庶族的标志,一提起河东柳氏就是知道他们家族的地位。这种现象在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十分显著,特别讲究出身门阀。比如籍贯上写着陇西成纪,就知道这是李唐皇族,所有李唐皇族籍贯上都写着陇西成纪,其实他们基本都是长安人,跟陇西没有实际关系。
    柳宗元在长安生活到33岁,前期的生活比较顺利,21岁就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官场。唐顺宗即位后,他受到重用,参加了一帮新锐官员组织的改革,正准备大展宏图,谁知风云突变,改革只持续了180天就失败了。他被贬出了长安,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先被贬到湖南南部的永州,一去就是十一年。好不容易被召回长安,只呆了一个月,他又被贬到了更远的广西柳州担任刺史,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回归长安,从此故乡只能出现在梦里,最后他病逝在柳州,才46岁。他的表弟把他的棺椁运回了长安,归葬在祖先的墓地。
    他坎坷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和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反差,这似乎是很多伟大文学家的共同命运。他虽然处江湖之远,然而并不气馁,和韩愈遥相呼应,共同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来中国文章的总体格调。
    我为柳宗元感到骄傲,他身上有长安的风骨。
元 稹
    比柳宗元小六岁的元稹也是长安人,他的籍贯问题和柳宗元相似。史书都说他是河南洛阳人,实际上也是祖籍洛阳。他是北魏皇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把鲜卑姓氏拓拔改为汉姓元,改名元宏,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北魏以后,元稹的六世祖迁居到了长安,到他这一代已经生活二百年了,他出生在长安,生长在关中,长安就是他的家,死后葬在咸阳奉贤乡洪渎原的家族墓地。
    这种信息深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和原始记录里,一般资料都是泛泛的说他的祖籍和郡望,历史的真相总是比现实复杂得多,想要获取隐藏在时间背后的真实情况不是那么容易。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不知淹没了多少事实,使多少长安人被当成了外地人。
    元稹和白居易是莫逆之交,一起考中了进士,是好哥们,一起倡导诗歌新乐府运动,政治理念和文学理念相似,两人齐名,号称“元白”。白居易很多诗都是写给元稹的,经常和白居易拼诗,元稹的诗流传下来很多,现存830多首。
    元稹的爱情生活和感情世界比较丰富,他以自己的初恋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莺莺传》,后来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西厢记》,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只是后来现实中元稹并没有和莺莺结合,所以他写的比较隐晦。
    后来元稹又和才女薛涛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姐弟恋,薛涛也是长安人,他们相逢在蜀中,一起缠绵,一起做诗,写在特制的笺纸上,吃着火锅唱着歌,只羡鸳鸯不羡仙。现实差距让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所以元稹能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没有经过荡气回肠的绝恋是无法体会的。
    此外,元稹对早逝的原配妻子始终一往情深,写了《遣悲怀三首》等许多悼亡诗,都十分感人。
蒋 勋
    蒋勋是台湾非常著名的文化名人,集诗文书画于一身。几年前,我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他讲解《富春山居图》,精妙的谈吐,儒雅的气质,一身的艺术细胞,一身的魏晋名士风骨,仿佛李太白、陶渊明在世,在现如今这年代,让人惊为天人。
    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蒋先生就出生在西安,两岁的时候,解放前夕去了台湾。蒋勋的父亲是福建人,当时在西安供职于军界,母亲是西安本地人,属于落没的旗人后代,依然保持着贵族风度。蒋勋自幼受母亲影响极深,他和母亲对话都用西安话,母亲给他讲了许许多多历史悠久的故事,总是追忆古城岁月,在他心里面种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所以蒋勋始终都认为他是西安人,以传承古老文化为己任。
    他这种独特的身世,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很像东晋的王羲之,南宋的李清照,他们都因为家国的变故南渡,只是古时候渡过是长江,而这次蒋勋渡过了更远的海峡。他们在海的那头秉承着中原的文化正脉,心中充满了挥之不去的乡愁,而这种情怀,使文化深入到骨髓,达到了新的高度,散发出陈年老酒的醉人芳香。
    两岸解冻后,八十年代,蒋勋带着母亲的嘱托,儿时的记忆,回到西安寻梦,他到了唐诗里的灞桥,杨贵妃的马嵬坡,去了她母亲住过的二府街,沧桑巨变,恍如隔世。在城墙里,他用西安话和本地人交谈,本地人都懵了,大为惊讶,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台湾人怎么会说西安话?
    正是这种奇幻的反差,造就了蒋勋的独特之处。
王 澍
    前一段,查看母校网站,才知道著名建筑师王澍和我是校友。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该奖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都是像贝聿铭、安藤忠雄这样的国际顶级建筑大师,王澍可以说就是中国建筑走向国际的杰出代表。
    真没想到,我们小小的子弟学校竟然培养出这样的大师,不过我对他倒是一点记忆都没有,原来王澍年纪比我们大,1981年就上大学了,我那时还没上小学呢。
    王澍在我的母校,也就是西安中铁一局子弟学校上了小学、中学,整整12年。母校召开了研讨会,当年的老师回忆了王澍学生时代的情况。美术老师张桂林说,王澍上小学就参加了木刻小组,他的艺术感觉好,创作了不少版画作品。张桂林在我的母校从事美术教育将近60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版画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指引很多孩子走上了艺术之路。我也是因为张老师的启蒙,小学一年级参加了版画小组,从此爱上了美术。
    可见艺术的种子在很早就已经发芽,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更离不开大环境,这就是西安这座城。宁波美术馆是王澍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引人入胜。
    现如今,王澍还经常回西安,看望亲人,寻访故旧,在繁忙的事业之余放松身心。漫步古城,他总是能找到新的灵感。
(作者系陕西高速集团服务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