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来说说榆林城
新闻作者:■ 贾 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地处陕西北端,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长城横跨东西,黄河纵贯南北,地域广阔。
榆林古城,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核心地带,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明代是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榆林古城墙的沧桑,桃花泉的甘甜,无定河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点缀其间的绿色景象,是一片塞外风光。榆溪河、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堪称“塞上江南”。
榆林古城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在同一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古城南方的凌霄塔;古城中的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古城北方的镇北台。塔、台相距二十多里,遥相呼应。怀想往昔,这曳曳狼烟阵阵风铃相随相伴,更有说不尽的古城沧桑,被誉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并建有砖垛口1700多个。难得的是榆林古城的城墙目前大部分都还保存完整,城内外也还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现在漫步古城,还能领略到浓厚的古城风貌。
凌霄塔位于城南榆阳桥东山上。资料显示,建于明万历年间(1607),纯砖结构。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同治年被毁,只有凌霄塔栉风沐雨,数百年来至今巍然屹立。
塔山脚下是明万历所建的石拱桥,桥历经维修,虽已有新桥替代了交通功能,至今仍为完好。民间相传,凌霄塔是笔,榆阳桥为砚,塔影照桥头,就似以笔蘸墨,寄寓了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愿。
文昌阁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以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台。榆林志记载,它建于清代乾隆19年(1754)。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巍峨高耸,画栋雕梁,流光溢彩,辉煌壮丽,实为古城南大门以内前瞻景观,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万佛楼位于南大街,碑记,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万佛楼以庄严秀丽、气势宏伟称著。万佛楼雄踞街南通衢,是节庆之时举办书展和说书、灯会和闹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
新明楼原为打更之所,故又名“南鼓楼”。据记载,建于明嘉靖年间,在万历年因年久失修巡抚张珩等相继修建和僧俗募化修正,始获重新,因名新明楼。新明楼历史悠久,造型精巧,是珍贵的古建筑和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
钟楼位于榆林步行街中心,北向凯歌楼,南向新明楼,成为榆林步行街上六楼骑街中唯一整体造型独特别致的建筑物。榆林志记载,它建于明成化8年(1472)。
凯歌楼位于鼓楼南大街中心,明弘治五年(1492)修建,此楼气势恢弘,构图巧妙,工艺考究,是榆林诸楼中的精品之一。过去,地处蒙汉交界的九边重镇榆林,由于元蒙残余贵族势力经常南侵,所以战火不断。每一次明朝军队打败蒙古军队,便要在这座楼前举行一次献俘仪式,庆祝胜利,取名为凯歌楼。
鼓楼鼓楼位于原城中大街与人民路交汇处,据记载,约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此楼造型奇特,国内罕见。该牌楼造型精巧别致,再加上于右任的题字,故被誉称为“牌楼中的双绝”。鼓楼重檐舒展、翘首矗立的沉稳雄奇风貌,为榆林古城增色许多。
镇北台位于城北十里的红山上,为明代长城遗址中气势最为宏大、雄伟的名台要塞,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镇北台依山据险,视野开阔。登上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士卒环列,旌旗招展;忽起狼烟,兵戈相接,真是壮怀激烈,悲壮慷慨之气顿时涌上心头。镇北台实证了榆林在历史上为蒙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的重要地位。
千万不要认为陕北只有漫天的黄沙和荒芜,这里也是一片山清水秀的福地。通过我的介绍,粗犷的黄土高坡和万丈沙漠,长城、镇北台和古老的城墙,厚朴的民居,保存完好的古楼、古塔,蜿蜒的榆溪河、无定河,忙不迭得一一亮相,让你不得不喜欢这座塞北城市――榆林。
其实,旅游是人们多么钟爱的字眼,它能够使你中断每一天周而复始的凡人琐事,对平凡俗气的生活,是一种暂时的解脱。旅游观光,领略山山水水,感受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不仅仅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还能修身养性,解悟释惑。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使自我的胸怀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净化。
快去看看榆林的这些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