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期 第14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12-0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428天的坚持
----------西潼高速渭南管理所赤水分流点工作追记      
新闻作者:文 / 图 记者 安立广 通讯员 张强 邹毅

    428天的坚持、10272小时的值守、616320分钟无断档驻扎、1284次现场交接班……在西临高速公路改扩建保畅的最前沿,渭南管理所的全体成员不论是站在烈日下,还是立于寒风中,他们始终牢牢坚守,为之付出的是艰辛,换来的是司乘的畅行和社会的认可。
    2014年8月20日,根据西临改扩建施工需要,经上级单位决定,渭南管理所对连霍高速西潼段K973+450处实施了八车道主线客货车分类分流。此类分流现场设置尚属全国首例,如何设置分流现场成了首个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省厅、省高速集团、交警部门以及消防部门多方联合,分别派出专家对渠化车道的方案进行调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调查、改线,最终将客货分流的现场导改定形,完成了我国高速公路运营史上第一个八车道主线客货分流交通导改现场。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分流点现场横跨西潼高速主线,如何科学合理的在压低车速的同时不会形成梗阻是又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简单利用压缩车道施行强制减速很可能造成车辆拥堵甚至交通事故。以往的保畅经验和分流设计方案在这时又一次失效。经过不断研究,渭南管理所终于从三峡大坝“无机提升船闸”的工作原理上受到了启发,即将船闸的水平提升改为卧式的逐级压缩,在最小范围影响总体流量的情况下平稳的将流速压低,放缓,达到缓降目的。分流点借鉴了这一理论,采取“三级缓冲、两级压缩”的设置,利用较短的距离,完成了八车道高速公路主线单向四车道与车速的平稳双压缩,客、货通道互不影响,在导改通道与压低车速上找到了最佳平衡。
    2014年秋,团雾“侵袭”分流点。分流点地处赤水河与峪仙河之间,特殊的地缘关系使这里经常出现团雾。团雾发生时,短时间内公路能见度便会大幅下降,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视线受阻,减弱了常用危险标识牌的示警作用,这时,渭南管理所保畅小组想到了“声音示警”,在增设的黄闪雾灯中增加声控预警警报,在视线受阻的情况下,利用声音的无障碍传播增强警示效果。全长2.3公里的分流现场设置声控警报数十台,达到了全覆盖。“声音示警”的创新方式通过了实践考验,在分流点运行的一年多里,未发生一起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故。
24小时全天候值守
    2014年10月1日,国庆黄金周开始,成倍增长的通行量让赤水分流点迎来了第一次保畅“大考”。如何确保大、小型车“泾渭分明”有序通行直接决定了分流点保畅“大考”能否及格。为此,渭南管理所做了全面细致地调查,结合收费部门的往年交通量统计,借助气象台提供的假期天气预测,再次优化分流点设置。在国庆前夕,渭南管理所对分流现场进行了直行小型车辆专道导改,在不影响大型车辆分流行驶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小型车的通行约束。同时,增设各类警示灯具数十台,锥形桶数百个,标志标牌十余块,高频喊话器数部,提醒警示过往车辆各行其道。面对井喷式的通行量增长,分流点还是挺住了,牢牢把握住“零”责任交通事故的高难任务,顺利完成国庆保畅。
    2015年2月18日,农历腊月三十,气温接近零下5摄氏度。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般,防撞桶里的水在十几天前就已经结冰,无法使用,临时搭建的岗亭上尼龙布料已经老化开裂,冷风顺着小裂缝吹进岗亭里,让值守队员瑟瑟发抖,倒一杯开水,没喝几口就成了温水。分流点的车流明显减少,偶尔有车通过,也显得“归心切切”。附近村庄时不时的爆竹声和半空灿烂的礼花,让驻守的队员增加了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大家宁愿冒着寒风站在毫无遮挡的路上也不愿躲进岗亭取暖,无非,就是想望着家的方向,听听团圆的炮仗。24小时全天候值守的承诺不是简单的口号,更不是表面的形式主义,渭南路政中队全体队员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这个承诺,“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分流点刚建成的时候,中队的兄弟们互相激励:咬咬牙,我们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从此,无论风霜雨雪,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过。遇到节假日,排队通过分流点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保畅任务很重,我们就站在分流点前端一辆一辆地指引行车路线,经常一站就是一天,一开始,腿脚酸疼,喝口水都觉得嗓子粘在一起了。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分流点的使命,也完成了。”这是在拆除西潼高速赤水分流点保畅现场时,渭南管理所路政中队一名队员的讲述。2015年10月20日,随着西临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实现八车道放行,西临改扩建远程强制分流点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当日13时,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令下,不到10分钟,分流点设置全部撤除,畅通大道直向古城西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