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期 第143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12-0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李白的“蜀道”
新闻作者:文 / 图 董邦耀


    在我国,周、秦、汉、唐是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开拓昌盛时期,建设者们创建的诸多不朽业绩,为中国和世界道路交通史增添了光辉,比如褒斜道与石门、秦直道、汉蜀道、灞桥和丝绸之路……而且,长安又是13朝古都,历代文人墨客为古道、关隘、驿站留下的诗词浩如烟海。古诗因古道而出名,古道因古诗而长在。回望古道,脑海里总能响起杜甫“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和李白的“长安大道通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等诸多有关古道的壮美诗句,李白的《蜀道难》正是这样一篇描写古道途中惊险山川的壮丽诗篇。
    李白《蜀道难》写什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声嗟叹,演绎了千年的猜测和众多的注解。
    李白的《蜀道难》到底写什么?有人说是寄托对仕途坎坷的感慨,有人说是对时弊的揭露和讽刺,也有人说是送友人入蜀,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从这些关于李白《蜀道难》主题思想的异说中,也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概括内容的丰富性。
    今人詹瑛在《李白蜀道难本事说》一文里说:“考此诗所以异说纷纭之故,实由诗中描写蜀道,迷离倘恍,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令人不可捉摸……吾人但从平易处求之,则虽不中不远矣。”他的见解很有道理。
    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峻,慨叹蜀道之艰难。诗风宏伟壮浪,句法灵活多变,韵散兼用。这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就轰动京城,奠定了他的诗坛巨擘地位。
    李白《蜀道难》作于何时写的哪儿?
    李白的游历很复杂,其游历的路线、时间都不确定,学术界上的争议和分歧仍然相当的大,没有定论。
    《蜀道难》创作于何时?一说是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二次入长安时,时年42岁;另一说是开元十八(730年)李白首入长安时,时年30岁。两种说法各有考据,难有共论。但两种说法都能说明,《蜀道难》创作于李白漫游兼求仕的时期。
    李白开元十八年第一次到长安,渴拜贺知章时出而出示的《蜀道难》应当是他早已完成的作品。郭沫若说“《蜀道难》应该是李白的少作,作于开元十八年以前,此正足以显示李白的天才英丽。”笔者又考察了诸多资料,印证此诗是青年李白亲临剑门时写于蜀地的作品。
    李白《蜀道难》到底写的哪儿?《蜀道难》有“太白”“峨眉”“青泥”“剑阁”“锦城”等可考的地名,这说明写的是陇蜀道的艰难。而太白山,或称太乙峰,是秦岭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所以李白此诗主要是对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山川的描写。
    李白出蜀入京走的哪儿?
    关于“李白二入长安”的问题,学术界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李白曾两次进长安。如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不仅认为30岁的李白为求仕途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而且还推定第一次入京时间在开元十八年(730年)。
    奉诏入京是李白第二次到长安,那就是天宝元年(742年)。这在李白诗中说得很清楚,当时李白正在东鲁一带漫游,听到玄宗的诏令,十分高兴,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告别子女,于这一年秋天到了长安。
    第一次入京在开元十八年初夏时节,李白从安陆启程,取道襄阳、南阳、内乡、商洛、蓝田,前往长安。一千五百多里路程,加以途中耽搁,整整费了一个月时间。
    第二次入京,是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奉诏到长安。李白作《南陵别儿入京》诗,告别子女,于这一年秋于东鲁南陵到了长安。这次李白从南陵到长安,只用了十天,跨越两千余里赶到了长安。
    李白的蜀道今安在?

    阅读诗歌不同于历史考证。我们不必拘泥于李白是否到过汉中,是否到过褒谷口,是否走过褒斜古栈道,李白的《蜀道难》泛指的是广义的古蜀道,即巴蜀通往秦陇的那些山间栈道,包括穿越秦岭、巴山、岷山的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等多条子线,都称之为蜀道。并且,李白的《蜀道难》引来后世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以一条道路为题材的文学活动――蜀道文学,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故李白的“蜀道”可谓是千古永存的蜀道。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