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期 第14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5-3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第一版 下一版 >
杨河村的笑声
----------汉中公路管理局帮扶贫困村纪实      
新闻作者:文 / 杨建全

杨河,一个位于巴山脚下、牧马河畔的小村庄,半个世纪前曾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个乡村党支部领导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经验作了批示而闻名遐迩,成为全国农村工作的一面红旗。
一个被时代遗忘的村落
1955年9月毛主席阅了《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的互助合作》一文后,兴奋地拍案而起,连夜在文上批示:“一切农村的党支部都应当这样做”。
随着岁月的逝去,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及改革开放等重大国策的实施,杨河这个“样板村”风光不再,全村698户2147人,人均仅有耕地0.6亩,其中水田仅占0.2亩,“吃饭难”竟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民的头等大事,大多数村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奔小康成了一句空口号,像村背后的大巴山一样高不可攀。
2014年,汉中市委、市政府将西乡县杨河镇杨河村的扶贫脱困任务安排给了汉中公路管理局。“我们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干点事”,这是汉中公路局党委副书记也是担任此次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王万昌在局扶贫会上的话。当王万昌与扶贫摸底工作组一行6人驻扎在杨家河村调查情况时,眼泪越来越多,心情越来越沉重。
“穷”是这个山村的代名。全村702户,贫困户达208户572人(五保户11户15人,低保户28户87人,一般贫困户169户470人),占全村总数的30%,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大多数居民住房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村里基础建设薄弱,无自来水、无公路、无网络等,村民的主要收入靠子女外出打工养家,无劳力的靠养几只鸡或一两头猪换粮食度日,全村老弱病残、妇孺儿童占现有人口的70%。经济基础薄弱,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致贫、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很多群众粮仓无粮、口袋无钱,生活艰难,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怎么生活。
一个单位的作为
“公路局是真心帮助我们的单位,你是我们的哥们”,再次踏进杨家河村,有近40年党龄、当了二十多年村支部书记的刘光志盘着指头一笔笔算起公路局给村子做的好事。刘支书告诉我,以前也有很多单位来帮扶他们,但给点钱粮,转身就走了,群众几天吃完、用完了还是生活困窘。这次公路局很够意思,给群众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引进几百万资金帮村里建起了茶叶加工企业。今年年才过马上给村里买来近20000只鸡苗、近百头肉牛、猪等牲畜,村民现在对好日子盼头十足。
第二天,我走进村委会,村文书接待了我。能说会道的他打开电脑,公路局对他们村的扶贫项目一件件、扶贫资金一笔笔,扶贫、脱贫的人员一个个赫然在目。
2014年,以茶叶种植加工、生猪、肉牛、土鸡养殖为主导的扶贫项目启动。局机关33名科级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包扶措施落实,干部们定期不定期地串门走“穷亲戚”。公路局为村里解决了群众急盼的“吃水难”、“走路难”、“吃饭难”等老大难问题;邀请专家来村里进行技术培训,组织青壮年劳力学技术、用技术并外出干技术活。当年年底就有56户181人脱贫,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8019元,比2013年增加789元。
2015年,生猪存栏5000余头,出栏3000余头;水产养殖20余亩;新增肉牛60余头,土鸡17400余只;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070亩;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养殖技术指导服务中心1个,发展养殖示范户15户;投资144万元的长3.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正式立项。有92户167人摆脱贫困,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8802元,比2014年增加783元。
“脱贫帮困我们整实在的,不搞花架子”,扶贫队长王万昌说,“对杨河村扶贫我们制定的三步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看来很成功。第一步是改善村里的人居、生活环境,让乡亲们站起来;第二步是发展产业,引进资金,让群众走起来;第三步是建立自己的乡村品牌,户户是公司,个个是老板,让大家跑起来。”
我走进几家贫困户家,大家说起日子好了,但忘不了公路局及公路职工的帮助,还交口称赞不是赵书记我们没有今天。赵书记是谁?为什么群众这么力推他?
一个村“第一书记”的担当
我走进赵书记的房间,是个晚上,因为白天他太忙,不是去群众那儿家访,就是上镇县市里跑项目、要资金。赵书记原来是汉中公路局七里坝收费站的站长赵金红,2012年撤站后到局工会担任干事,2014年局包扶杨河村后,成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坐在我面前的中年人矮、瘦、黑,有点腼腆,当我让他说说他自己时,他抓耳挠腮,有点不知所措。他住在村委会二楼的一间小房,简易的单人床下放了三双雨鞋,有深筒的、浅筒的还有一双中筒的,他说这儿雨水多,黄泥巴地,下雨似胶,天晴像刀,雨鞋适用。去田间地头穿深筒雨鞋,去老百姓家里穿浅筒鞋,去山上穿半筒鞋。我深知农村工作不好干,千头万绪,像一团乱麻,这个最基层的组织实际也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其作用不可小觊。群众富不富,主要看支部。在组织刚派他到村里任职时,穷惯了的村民根本不信他的“信口雌黄”,坐在有些人家里说半天,连口水都喝不到,有些住户直接放狗咬他。村里68名党员,对脱贫致富没有信心,村主任、支书指着自己家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对他吼道:“扶贫了几十年,我们村领导还生活在贫穷中,怎么带领群众致富”。赵金红通过几个月的摸底,对这个村的脱贫工作有了自己的想法,明白你不拿出点“真金白银”,说破天也没人信你。他立即回局里把自己的想法给局领导做了汇报,并写出了《杨河村2014-2016年扶贫开发发展规划》和2014年的实施方案。很快,公路局的第一笔5万余元的扶持资金到位,村两委用这笔资金置了电脑、复印机、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施,党员们坐着新凳子,看着从未见过的“投影仪”,才明白老赵不是那种“狗吃石灰――一张白嘴”的领导。为了解决几户低保户的生活,他自己掏钱为他们买粮油、置办生活必需品,还将他们的鸡、鸡蛋、猪肉、蔬菜等买回来给局机关大灶和职工。
他深知,要让群众真正脱贫,不能在物质上给予太多,那样只会让他们变成“矮子”,有了等、靠、要的思想,要富起来,在思想上要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组织给予更多的平台、渠道,让群众在自我发展中得实惠。为此,他提出了脱贫攻坚战的“三大战役”。2014年为“游击战”,即改善村里基础设施,路通、水通、电改,通过包扶最困难的13户,让他们先解决温饱问题,让大家树立起致富的信心;2015年为“正规军作战”,公路局与县镇村形成信息、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共享的强大合力,开创集体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脱贫项目的良好局面;2016年为“全民参战”,变组织动员为群众自觉,基础打好了,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等新社团成立了,大伙通过技术培训在“土”上做文章,粮食养殖的家禽牲口,农家肥种植的蔬菜瓜果,赢得市场品牌,带动大家富起来。
纸上规划变成现实,其中冷暖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两年多来,赵金红跑遍了市、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局、环保局等多个单位,争取给杨河村脱贫致富多给点项目、资金,叫乡亲们早日甩掉穷帽子。为此,他这个“第一书记”成为杨河村与外界的纽带与桥梁,他多方化缘,奔走呼告,利用他的人脉资源请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主来村里“观光”,力争有适合本地搞的项目在村里落地开花,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
两年多,通过公路局的努力,村里建起了第一个村卫生院、第一个养老院;修起了长达5公里、连接8个生产小组的“洋灰路”,连接田间地头的机耕路密如蛛丝,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使杨河村的绿茶走向市场;2个肉牛场、3个大型养猪场、5个散养鸡场的建立,为西乡牛肉干、西乡变蛋等知名品牌再添新枝。
有心人,天偏爱。2015年赵金红这个扎根农村的“第一书记”被汉中市委、市政府授予“扶贫帮困先进个人”,是汉中公路局第一人。
我走出村委会的时候,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写在墙上:“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蓝天、白云,太阳正好。杨河村的笑声萦绕在耳际。 (作者供职于汉中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