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期 第148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6-06-1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天下谁人不识君
----------漫谈绿茶      
新闻作者:■ 杨军平

每至清明前,安康朋友寄来的新茶总会不期而至,收到新茶的心情正如白乐天所言“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冲新茶入杯,观茶心徐徐舒展,赏茶水银澄碧绿,嗅茶味清香袭来,满足伴惬意感爆棚,不免感慨而吟: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朝,每天绿茶一杯,足矣!朋友所寄的八仙云雾是陕南绿茶中的极品,我亦不能免俗,经常是“无端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绿茶,系我国六大茶类之首,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最初绿茶是以药材的面目示人,《神农本草》明确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当时的茶叶被认为是解毒的特效药。茶圣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绿茶作为饮品,盛行于唐宋时期,茶圣陆羽和诗僧皎然是那个时期最杰出的品茗高手。尤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和陆羽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提倡“以茶代酒”品茗风气,“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而识茶香的皎然独得品茗三昧,个性率真,“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皎然的性情成就他和陆羽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谊。正是皎然的这种性情让他无私帮助茶圣陆羽完成了茶叶史上的第一经典巨作――《茶经》。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绿茶属不发酵茶,品种多,产量大。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保留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由于嗜茶成瘾,爱屋及乌连姜文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也第一时间跑去观看,情节早就记不清楚了,但女主角玩弄那个泡着绿茶的杯子,那份柔美、翠绿、清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茶道讲色、香、味、器、礼,而水则是色、香、味三者的体现者。按照陆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标准,水质对于品茗,可谓是性命攸关,“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可知水孕育了茶,成就了茶。 龙井茶皆因虎跑水的缘故,才能后来居上,声名日隆。唐代以来,随着以“品”为主的饮茶风尚的兴起,对品茶三要素的“水”,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亦八分耳。”
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更有详细的记载,其中第四十一回写到,贾母带着刘姥姥及小姐太太一干人等,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喝茶一事。茶当然是好茶,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旧年蠲的雨水。
等和黛玉、宝钗喝体己茶时,连冰雪聪明的黛玉亦天真地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而遭了妙玉的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指茶味不凡,轻飙浮云之美),如何吃得?”原来,刚才那般恭敬地捧给贾母用雨水煮的茶,竟是妙玉瞧不上眼的。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真是泡茶鉴水的高手,记得她最著名的品茶妙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就连红学研究家刘心武老师都说他“每次端着个大杯子喝茶时,都觉得惭愧”。
知堂老人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我固执认为,喝绿茶,当用透明玻璃器皿。一抹淡淡的绿在透明中舒展开来,一股清香从杯中飘逸出来,一杯绿茶,满眼茶与水的舞蹈,一场空灵飘逸的演绎;一杯绿茶,满口水乡般的润泽,一片澄明宁静的心情。谁言,绿茶诚如谦谦君子,需要像诵读经典那样,慢慢品味。
 (作者系渭玉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