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王收费站上福银线蓝商高速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途经蓝关、辋川、葛牌、过秦岭隧道、杨斜,沿蓝商高速穿越峻拔的大山,一路行驶,顺着“土门庵”旅游标示牌到“南城子”出站。你会突然眼前一亮,在连绵不绝的秦岭山中,竟然会有这样一个美丽小巧的地方,坐落在秦岭豁然开朗的山坳里,雨后云雾缭绕,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从南城子收费站下站后过桥右拐500米,爬坡1公里左右,就看到土门庵的小院。土门庵是座古庵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关于土门庵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万历43年,李清沟天花瘟疫成灾,土地爷将灾情告知玉帝,在危急关头,玉帝请灞河龙王前往李清沟探视灾情,龙王眼看灾情严重,舍身割肉救儿童,并托梦给一位尼姑,只要割肉留麟,麟不损坏肉复生,尼姑惊醒半信半疑走到清河,河里果真发现一条龙,她揭麟挖肉,麟甲一盖肉复生,她将肉分到各户病人家,肉进门满屋生香,病痊愈精神清爽,此事传遍周围乡村,人们将李清沟改叫龙王沟,感谢灞河龙王,专为土地爷和尼姑修葺了土门庵。这个传说很美丽,它象征着善良、美好,也正是如此,土门庵虽然简陋,香火却旺盛。每天,南城子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都会收到关于土门庵怎么走的问询,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烧香敬拜,祈求家人身体健康。
与美好传说匹配的是这里热情好客的村民,每每遇到生面孔,村民都会笑呵呵用一口地道的商洛话打招呼:“吃啦么?”赶上饭点,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屋里坐,舀一碗……这种热情往往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情好客的村民先祖们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食物做法,且听我细细道来。糊汤面,商洛人最普遍的家常主食,在这商洛的偏僻角落,糊汤面的味道却更纯粹,玉米臻的鲜黄,配上软硬适中的面条,亮点是那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蒜苗,大锅灶里热油呛过后,伴随“滋啦”的响声与玉米臻及面条完美结合,那味道吃着过瘾。炕土豆,和鹌鹑蛋大小一般的小土豆,村民们惯用的方法是大锅灶里热油煸炒出蒜苗香味,加入小土豆炒得半熟后,盖上厚重的锅盖,用适中的火候闷,个人觉得诀窍应该在火候和大锅,掀起锅盖金灿灿的土豆映入眼帘,那香味绝对让食者迫不及待。这里的农家时令小吃还有很多,如槐花麦饭、苜蓿菜馍等等。
在收费站的旁边,有一条潺潺的小河,春天,农民播种用河水灌溉田地;夏天,孩子们在河里嬉笑玩耍;秋天,丰收的田野似乎能听到小河灿烂的笑声;冬天,白雪覆盖河面,美得让人陶醉。
(作者供职于南城子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