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宏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年5月
【推荐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国民性”这个词,而自鸦片战争之后引发探究以来,从梁启超到鲁迅、胡适,再到柏杨、龙应台,诸多文化精英接力批判国人的劣根性,再到当代的报纸杂志上,关于“国民性”的案例和报道依然每每引发全体国人的热烈讨论。偶然得到这本书,被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所吸引,他提出中国人的“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华民族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唐,一直是保持强盛的开拓势头,春秋战国时期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然而从宋代开始中华文化从朝气蓬勃的扩张逐渐走向内敛,直至近代完全衰弱。尤其是在清朝历代缜密牢固的专制下,塑造出来的国民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直腰干、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让曾经拥有“人类最高度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技术文明”的中国迅速衰败,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正在这个过程中演变得面目全非。
这本书带给我们关于国民性的客观认知,梳理国民性的演变过程,对比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发育生长,讲述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改造史。虽然书中有很多感性的、个人化的感受,作者在后记中也解释这本书并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种“野狐禅式自圆其说”,但是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探索来说的确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可能性,通俗中不失见地,探究中不失生动,很清晰地将一个原本庞杂的概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书摘】
中国人的品质,春秋时清澈刚健,唐宋时雍容文雅,明清时则奴性和流氓气十足。
仔细翻阅中国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在人类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对自己的国民性深恶痛绝。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晚清开始,中国人就坚信,只有彻底挖掉罪孽深重的劣根,中国人才能浴火重生。从鲁迅、柏杨到龙应台,一代精英杜鹃啼血,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人的劣根性;从梁启超、陈独秀到胡适,各派分子苦心积虑,提出种种国民性改造方案;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或者“训练民众”,或者强制人民“新生活”,或者“狠斗私心一闪念”,试图塑造一代全新的中国人。可惜,迄今为止,梁启超沉痛批判的那些国民性缺点,大部分还鲜活地扎根在社会深处,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推荐人供职于汉中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