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梵澄
译者:李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推荐理由】《孔学古微》:君子之道,东方图腾。自鸠摩罗什、玄奘后,有气象的印度经典的译者我们已记不得了,现代“精神哲学”大师徐梵澄先生业已故去,但他的《孔学古微》却似一块夺目的东方明珠,向印度乃至西方闪耀并输送着东方古典文化的菁华。虔诚拜读,赞佩之情,难以言表。
欲读其书,先识其人。追溯徐梵澄先生的足迹,年轻时代他追随鲁迅先生,批评文章颇有风骨,思想与激进文人略有暗合之处。留学之后,意识到学理的重要,兴趣遂转至学术,在南印度潜心学术几十年,所译《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惊动学界。“未名四老”之一金克木先生曾说,这样的译作常人难以为之。
《孔学古微》是一本讲述君子品格之书,孔子在徐老笔下,特别强调其精神性,无论人们如何质疑,都不能否定孔子学说的精神性。如何理解精神性?徐老用“印度三圣”之一的室利・阿罗频多的定义:神圣圆成总在我们之上;然而,对普罗大众的人而言,在意识和行为中成为神圣,而且内在和外在都过神圣生活,这就是精神性之所在。从人的精神层面来架构一个“理想”的人格范式,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之道,在于其务本而不务虚;在于崇尚“和”,以和谐为道德情操之准绳;在于君子困窘而能守道,固穷是君子品格的一种本真显现;此外,君子以求学、好学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精神内在要求。
读《孔学古微》,做徐梵澄先生那样的君子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读书人,沉下心境,撇去浮躁,读点国学经典,赏析诗赋佳作,不失为一种境界,一种乐趣。
【书摘】
“仁”字一直是翻译家和注释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字。“仁”字的结构很简单:右边是“二”,左边是代表“人”的偏旁,表明 “仁” 的意思是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用语中,“仁” 字还有水果“核”的意思,保存着植物的生命原则。“仁”字的反义是“麻木”或“漠然”,还常用来描述类似麻痹的病症。
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翻译,也不是任何定义,而是正确的描述。肯定地说,“精神之爱(psychic love)”非常接近原义,但这爱并不只针对个人。这是一个宇宙原则,汉语中称为“天地之心”。“神圣恩典”也非常合适,只是背后有施加恩典的神圣者,这么“仁”便少了人格性。“仁” 可以被看作是普降“神圣恩典”的“彼(That)”。以太阳和阳光做类比,“彼”即是太阳本身;但是没有阳光的太阳,如何还是太阳呢?
如果我们要使用“爱(love)”这个字,只能在“神圣母亲”的定义下使用: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整段为:“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只有极纯洁和强大者才能接受和显现它。”
换个说法,“仁”就是“神圣之爱”,“神圣圆成”也十分接近,自存于人类之上的圆成。如果称之为某种圆成状态,那这正是所有人类都努力趋向的一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即为神圣。向下则接近人的层面上,“仁”包含着各种善,如平和,非暴力,慈爱,善行,同情,博爱等等,还有其他许多美德,如孝,顺,忠,诚,信,以及对适当、有礼、正义、正直、谦虚、谦和的热爱等等。总之,“仁”在上,亦在内,是宇宙存在的根底。
(推荐人供职于渭玉分公司)